【六四三十】美國學者:六四武力鎮壓造就中國中產階級的人格分裂

撰文:江川
出版:更新:

德國之聲報道,在德國柏林日前舉行一場有關六四的研討會,討論六四鎮壓有關的多個議題。
與會的美國漢學家林培瑞(Perry Link)力陳,當年武力鎮壓沒必要,而當時的政府只為了震懾全國的民眾,震懾的威力持續至今,造就了當今中國中產階級的分裂人格。

林培瑞認為當年中國當局完全可以採取高壓水槍等低暴力手段處理八九民運。(網上圖片)

在研討會的一開始,德國聯邦政治教育中心(BPB)的漢學家霍夫史泰德(Christoph Muller-Hofstede)認為,六四之後中國政府少從經濟方面來看,取得了令人驚奇的巨大成功。也因此,不少中國人或西方人士都在問:當年的這場鎮壓,是否真的有其必要性?不過,研討會現場的聽眾的投票中,絕大多數的聽眾都認為,當年的血腥鎮壓並非別無選擇。

美國漢學家林培瑞回應指,當年中共當局在完全可以採取高壓水槍等低暴力清場手段的情況下,卻選擇了暴力鎮壓這一方式,其目的就是要震懾全國的民眾。林培瑞又指而這種震懾也確實在之後的幾十年間發揮了作用,造就了當今中國中產階級的分裂人格。林培瑞認為,當年鎮壓形成的震懾效應,其最大的後果就是推翻了毛澤東時代依靠共產主義理想來實現統治的政治模式。而鄧小平的模式就是摒棄理想主義,讓大家都能賺錢,然後不時的煽動一下民族主義情緒。林培瑞非常不贊同「為了穩定、鎮壓是必要的」的說法,反而認為如果要實現一些變革,就必須接受短期內可能出現社會上的某些動蕩。

中國經濟問題專家何珊卓(Sandra Heep)認為,在震懾效應下中國民眾只着重經濟發展,少談政治。(AP)

追求物質不談政治的社會契約或將打破

中國經濟問題專家何珊卓(Sandra Heep)認為,在震懾效應下,中國政府與中國民眾達成了心照不宣的「社會契約」,即政府盡力讓宏觀經濟、生活水平持續增長,物質上得到滿足的民眾則不再過多追求政治上的話語權。國際民調機構的調研顯示,大部分中國民眾對政府的工作都表示滿意,何珊卓指民調顯示這種社會契約依然有效,她同時指出,在既有的粗放式增長模式即將到頭、中美貿易戰雪上加霜的情況下,社會契約可能被打破。

何珊卓也談到了西方經濟界不論如何都不應該斬斷與中國的經貿聯系,因為這對雙方都沒有益處;但是西方也必須要設立紅線,比如歐盟可以禁止歐洲企業與那些牽涉新疆再教育營的中國企業做生意。林培瑞則認為如何在與中國保持經貿密切往來的同時,真正重視中國人權問題,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德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