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內媒擺烏龍集體誤傳「停戰」:中美對抗背後的民間焦慮

撰文:柳書曼
出版:更新:

中美第十一輪談判後局勢愈發緊張,官媒近來接連發動批美攻勢,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但昨天(20日)一起新聞事故卻暴露了隱藏在民族主義情緒下的民眾焦慮。

對於誤報貿易戰停火一事,新華社表示,是被盜用名義發布假新聞。(微博)

20日早上,一則「新華社最新消息,中美貿易戰停火!止戰!」的消息出現在內地各個門戶網站和官媒網站,並隨之推送到億萬民眾的手機端,引起軒然大波。

盡管新華社立即出面辟謠「《中美貿易戰停火!止戰!》一文為新華社2018年5月20日所發舊稿,非新華社今日所發。」但內地民間的反應,足見當下國內民眾的情緒焦慮。

一年前,中美一度達成協議,新華社發出了「停戰」快訊,但如今中美貿易形勢嚴峻。不僅官媒連日來發動輿論攻勢,展開對美國全面指責,央視電影頻道也連續數天播映抗美援朝題材相關影片,表示「我們在用電影這樣一種文藝作品呼應當下的時代」。

此外,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0日現身江西,視察了被稱為中國反制美國王牌之一的「稀土」產業,並向被中共官方稱之為「勝利宣言書」的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敬獻花籃。

中國的輿論場「第二次抗美」、「打仗」信號聲勢高漲,在這種輿論氛圍之下,一則看似與現實形勢相悖的舊聞何以加工成新聞大肆傳播,能讓官媒都「中招」?

貿易戰之後,中國民族主義情緒日漸高漲(圖源:@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兒)

排除技術漏洞之類的原因,從資訊傳播的角度來看,「停戰」報道所釀成的新聞事故背後存在一定的巧合性。這種巧合是時間的相似疊合事件的雷同。

自去年3月美國正式發動對華貿易戰後,中美經貿談判幾經周折,尤其是在去年5月19日中美經貿磋商團隊在華盛頓發表聯合聲明,事後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接受采訪稱「雙方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並停止互相加徵關稅。」5月20日,代表官方權威聲音的媒體新華社發表了「停戰」報道。但喜訊傳出未幾,局勢生變,幾日後,美國宣布向中國進口的包括高科技產品在內的總值500億美元的產品徵收25%的關稅。

如今,在第十一輪中美經貿磋商之前,外界也一直認為中美談判進入到「最後一公里」,且局勢相對樂觀,但隨後美國同樣再次祭出關稅大棒。一年之間, 似乎中美經貿談判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這種歷史性的重合給了「舊聞」傳播的動力。此外,在當前一觸即發的局勢下,「停戰」言論顯然更具有逆向新聞性,能在短時間內製造轟動效果,賺取流量,且拉上權威媒體「新華社」作為資訊源於是形成一個輿論場的「爆款」。

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為首的代表團,5月9日-10日在華盛頓與美方代表展開中美雙方第十一輪經貿高級別磋商。(路透社)

以上原因的猜測或許是中國輿論生態中的「吸金」法則,但就「停戰」資訊引起的躁動來看,其背後反映了中國民眾的一種矛盾心理。這種矛盾,是面對強勢外部挑戰時所引起的高漲民族主義情緒,與挑戰造成現實影響後所產生的焦慮。

中國民眾深受近代史教育影響,面對外部威脅通常極容易激起民族主義情緒,且國內的宣傳機器懂得如何運用這種情緒,當前的局勢即使如此。但是在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之下,卻掩藏著民眾的焦慮。

面對超級大國的挑戰,中國是否有致勝的把握?中美的沖突是否會波及其他領域?反反復復的中美貿易談判是否是解決中美沖突的正途?當長期對壘造成的影響在失業潮、不穩定的股市、乃至物價陡漲中產生之後,這種擔憂及焦慮就會更清晰的凸顯出來。而各大新聞網站之所以能在基本的核實都不做的情況下去推送這則消息,除了搶速度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敏銳的捕捉到了這種民眾情緒,並投其所好。

這則「新聞事故」看似是在網絡上並不罕見,但正值關鍵時刻,其背後所隱藏的民眾焦慮卻是中國應戰不可不重視的內部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