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產業火熱人才短缺 教育部核准35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專業

撰文:李虎門
出版:更新:

為大力發展AI產業,中國教育部近日公佈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內地共有35所大學成為首批獲准設立人工智能系,料未來這些學位授予的門類為工學。

為發展國內人工智能專業,教育部近期一口氣核准了35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系。(VCG)

依教育部29日公佈的高校新增審批專業列表顯示,獲准設立人工智能學科的大學包括:吉林大學、天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35所名校。

除此之外,還批准了96所高校「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203所高校獲批「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25所高校獲批「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101所高校獲批「機器人工程」專業,25所學校獲批「網絡空間安全」專業,14所學校獲批「物聯網工程」專業等相關科系。

據了解,教育部如此緊鑼密鼓的設置人工智能相關專業,除了隨著這幾年人工智能火熱,其實更迫切的是,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短缺。

人工智能帶來的產業變革已經開始影響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比如在城市交通、醫療、自動駕駛等方面的應用。(視覺中國)

也因此,無論是去(2018)年 4 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畫》,或是今(2019)年全國兩會的提案,甚至在近期的3月23日至25日召開的2019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都可清楚觀察「人工智能」都是熱門討論的議題。

即便在早前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1月底公布的報告指出,中國、美國、日本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利申請處於領先地位。而中國的學術機構相關專利申請量,更是遙遙領先各國。

然而,礙於國內過去人工智能並非一級學科,且與計算機科學、控制學、軟件工程及統計數學等專業高度關聯,使得相關專業教學與科研活動大多分散於其他一級學科中。對此,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楊放春直言形容,「國內教育存在著高開低走、碎片化、低水平重複的問題,嚴重阻礙了中國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技術人才的培養。」

與此同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條件下,再加上國際對官方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有些「看法」,有論者認為,「不如從基本層面出發,解決既定行業人力『短板』的需求。」

以目前來看,內地高校正如火如荼的擴張人工智能專業,看似件好事,但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不免擔憂「事倍功半」,並提出幾點問題注意,像是教師團隊的組成、課程體系的建設,產教融合、著眼未來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的有機結合。否則,怕是政府砸下大資源,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