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兩會】中科院院長:可允許基因編輯基礎研究 不能因噎廢食
原深圳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去年稱以「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在中國培育出可抵抗愛滋病的雙胞胎女嬰,掀起海內外對倫理和醫學的爭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認為,在技術不成熟、相應的社會倫理問題未得到充分討論解決之前,應當禁止對於人類生殖系基因編輯的臨床試驗和應用;但對於基礎性研究則可以允許科學家嘗試探索,否則會影響科技創新的步伐,不能「因噎廢食」。
白春禮表示,就目前而言,在技術不成熟、相應的社會倫理問題未得到充分討論解決之前,應當禁止對於人類生殖系基因編輯的臨床試驗和應用。而除了基因編輯技術,還有輔助生殖技術、生物複製技術、器官再造技術等,都對傳統的生命倫理觀提出挑戰。
他認為,這些技術無節制地應用,可能會引發生命隨機選擇、代際混亂、器官商業化、基因歧視等問題,侵害至高無上的人性尊嚴和生命價值。但僅僅靠倫理道德、自我約束會出現有意逃避監管的違規行為。因此要從法律層面製定一個明確的規則,健全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將有助於新技術、新產品的科學規範,合理利用,避免反人類的誤用濫用。
叫停基因編輯技術有違科學精神
白春禮指出,在新興生物技術如基因編輯的立法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強監管,一方面對於人類健康有益的工作,包括基礎性研究等,都應該允許探索,否則會影響科技創新的步伐。例如,對於體細胞的基因編輯,在國際上是允許的。
對於賀建奎「基因改造嬰」事件發生後,有人呼籲叫停基因編輯技術研究,白春禮對此並不贊同,稱與該技術相關的一切研究都劃入高危生物技術進行管理,是「鬍子眉毛一把抓」,有違科學精神。「法律的製定要在科學規範、避免誤用濫用和鼓勵科研探索之間掌握好『度』,不能『因噎廢食』。」
籲制定《生物技術安全法》 強化倫理委員會權力
白春禮建議生物技術立法應「補缺」和「查漏」,最終構建生物技術安全的法律法規體系。
「補缺」方面,他建議制定《生物技術安全法》,改變現在僅靠部門規章的情況,才能有效地規範生物技術活動、防範各類生物技術風險。
「查漏」方面,他建議在相關科技法律如《科學技術進步法》《科技成果轉化法》中明確倫理委員會的地位及其權力和責任;推進生物技術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對遺傳資源收藏和保存進行立法,加強對遺傳資源的管理和利用。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