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美航天領域博弈:北斗挑戰美國GPS系統
2018年12月27日(上周四),中國宣布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正式具備全球定位能力,可在全球範圍內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確度、可靠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而北斗系統正是美國所忌憚的「中國製造2025」中的一部分。
《多維新聞》的分析指出,中國在美國對「中國製造2025」的反制下,並沒停止技術研發的腳步,反而加快了突破的速度。未來在航天領域的全球博弈,中美可能才是最終的主角。
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中國從1990年代開始自主研發的重要科技項目,目前的定位精確度為10米,測速精確度0.2米/秒,授時精確度10納秒。在北斗衛星系統成熟之前,中國的衛星導航定位一直依賴美國的GPS系統。北斗衛星系統全面投入商業用途,可以說標誌著中國徹底脫離美國的GPS系統的依賴。迄今為止,全球有4個導航系統具備為全球服務的能力,分別為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洲伽利略和中國北斗。
北斗衛星系統是中國國務院的《中國製造2025》白皮書中受到該戰略政策支持的項目之一。2017年,中國民航局發布了《中國民航航空器追蹤監控體系建設實施路綫圖》,提到在2025年底前,中國將建成主要包括北斗系統、自主星基ADS-B系統、自主衛星通信系統以及自主知識産權機載設備的製造、測試與適航審定等基於自主知識産權的航空器全球追蹤系統,並形成相關標準。而今天北斗系統的成熟顯然是這個計劃中的一步。
據悉,北斗衛星的組網在2018年創造了世界第一的衛星和火箭發射量。一年發射高達10次火箭和18個衛星,超過俄羅斯的格洛納斯一年發射9個衛星的最快記錄。顯然,中國在美國對「中國製造2025」的反制下,並沒停止技術研發的腳步,反而加快了突破的速度。
去年中國航天器的發射次數首超美國
毫無疑問,美國在衛星定位上仍舊處在主導地位,GPS精確到公分級的定位系統仍然是全球領先。但是,北斗衛星系統已經擁有了短報文和位置報告的特色服務,這是其他三個衛星系統不具備的,在精確度上也在努力提升。相比較來講,伽利略衛星系統深受英國脫歐影響,在核心技術上失去英國的加入之後可能遇到掣肘;而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則多年沒有衛星發射,二者的發展速度和北斗相比趨緩。
有評論人士稱,到2030年,中國將在太空領域研製方面成為世界一流强國,太空領域中美大比拚正式開始。2018年中國航天器的發射次數達到38次,較前一年的18次增長了一倍有餘,而美國的航天發射次數為35次,這是中國在該數據上首次超過美國。未來在航天領域的全球博弈,中美可能才是最終的主角。
(《多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