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國企民企互補合作形成產業鏈 不存在「國進民退」問題

撰文:吳梓楓
出版:更新: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今日上午(10月19日)接受《新華社》等官媒訪問,並正面回應有關近期「國進民退」的話題。
當中他明言社會上所謂「國進民退」的議論是片面的,也是錯誤的,並指國有資本入股民營企業是件好事,不存在「國進民退」。他又強調必須從傳統固化的觀念,轉用全新的現代化產業鏈理念來認識國有和民營經濟。

劉鶴明言社會上所謂「國進民退」的議論是片面的,也是錯誤的。(視覺中國/資料圖片)

國企民企高度互補

劉鶴在訪問中表示,近期一些通過高負債擴張較快的民企由於偏離主業,在流動性上遇到困難,國有銀行或者國有企業因而介入幫助甚至重組,是幫助民營企業度過難關,這體現出國企和民企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他認為這是好事,不存在「國進民退」的問題。民營企業經營狀況好了,國有資本可以退出。反過來如果國有企業遇到困難,也可以通過民企積極參與提高效率。

劉鶴認為,中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國有企業多處於產業鏈上遊,在基礎產業和重型製造業等領域發揮作用,民營企業愈來愈地提供製造業產品,特別是最終消費品,兩者是高度互補、互相合作、互相支持的關係。

近期內地輿論就國企民企發展及地位引發爭議。(資料圖片)

支持民營等如支持國民經濟

對於部份民營企業對落實基本經濟制度所面臨的焦慮,劉鶴強調中國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一方面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另一方面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過,他認為目前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存有一些誤解和偏差。

劉鶴指出,民營經濟在整個經濟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新增就業和企業數量。如果沒有民營企業的發展,就沒有整個經濟的穩定發展;如果沒有高質量的民營企業體系,就沒有現代產業體系,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就是支持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於那些為了所謂「個人安全」、不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行為,他指出這在政治取向上有很大問題,必須予以糾正。

對於民營企業,劉鶴強調有「四個必須」,分別是必須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必須高度重視中小微企業當前面臨的暫時困難、必須進一步深化研究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及必須提高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自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