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本逐末】14隻頻危江豚將從保護區遷到水族館 WWF籲謹慎行事
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早前下發通知,要求並批准從安徽及湖北相關保護區內「挑選」14隻長江江豚,運送至珠海長隆和上海海昌的水族館。
消息惹來網民猛烈批評,質疑長江江豚在保護區內正常生活,為何要被搬遷至陌生及狹窄的水缸中,連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亦發聲明直指此舉風險大,應該謹慎行事。
據了解,安徽省農委已於7月底下發文件,向安慶市農委轉發農業部的通知,要求從安徽西江江豚保護區遷出6隻長江江豚、從湖北天鵝洲白暨豚保護區遷出8隻長江江豚,並根據實際情況,分期分批運至長隆和海昌,由全國水生野生動物分會協調安排具體方案。安徽省農委工作人員在周五(3日)時亦強調,今次並非商業買賣、商業行為,是遷地保護的一部分,相關企業更是「長江江豚拯救聯盟」的成員之一。他又直言政府機構推行的物種保護方案不是看傳媒、NGO是否喜歡,而是從物種角度,安排專家公開、嚴密論證後的才確認。
隨後有更多專家出面「護航」,例如該分會會長李彥亮稱此舉是為了進一步繁育長江江豚,例如借鑑該兩間水族館養殖其他鯨豚的經驗,可攻克人工繁育長江江豚的難關。事實上,中科院武漢長江所等機構數十來年一直都在研究長江江豚,但至今都仍未完全解決此等難題。此外,李彥亮又稱雖然有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但很難說江豚在長江中的生存就沒有風險」,因為長江的人為干擾因素不可能被完全剔除。
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所副所長戴年華亦稱,加強棲息地保護可以和人工繁育試驗並行,兩者並不矛盾,「等到種群數量太少再去拯救的話,一切就太遲了」。戴年華表示,人工繁育試驗的目的,從長遠而言就是野化放歸,恢復種群,現實的意義就是加強對物種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研究,為野外物種的繁殖和保護提供指導。
但從事江豚保護研究工作30多年的安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於道平則認為,長隆和海昌的水族館雖有飼養鯨豚的條件和經驗,但不同物種間有所差異,改用水族館來繁育長江江豚,水池環境存在風險;長期研究江豚的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克雄更指,與交由水族館繁育相比,打擊非法漁業活動、控制航運和加強一線巡護工作亦同樣重要和急迫。
甚至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都於周四(11日)發聲明表示關切,認為此舉風險大,應該謹慎行事。聲明提到,捕撈、運輸鯨豚類動物,以及在封閉空間繁育鯨豚類動物,對能力、資質有極高要求,更應該敦促各方形成更完善、更透明的評估和監督機制。
聲明又指,長江江豚的保護形勢至今仍然十分嚴峻,重點展開長江生態系統及江豚就地保護,同時積極推動和擴大長江故道自然遷地保護成果,是搶救性保護長江江豚的最佳系統方案。相反,借助水族館對展開遷地保護及繁育技術研究,則並非目前最迫切需要的行動,建議將有限的保護資源優先用於展開就地保護和長江故道自然遷地保護。
資料顯示,屬全球唯一江豚淡水亞種的長江江豚由於近15年間數量急跌,已於2017年從國家二級升格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與大熊貓、中華白海豚等並列。據農業部長江辦在上月中公布的最新考察數據,僅分布於中國長江中下游幹流及洞庭湖、鄱陽湖等區域的長江江豚,如今估算只剩下約1012隻,「極度瀕危的狀況沒有改變,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