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29】中國時報前副總主筆楊渡:想像和希望被未知和恐懼取代
「六四」事件即將踏入29周年,《多維新聞》為此推出系列專訪,邀請當年的學生領袖,參與者、旁觀者等,探討中共始終懼怕面對這段歷史的原因,以及他們如何回首看待這場曾經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
本文訪談對象為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中國國民黨文傳會主委,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他指出,台灣對於大陸的認知,六四是一個轉捩點。六四結束以後,台灣對大陸由想像和希望轉變為充滿未知和恐懼。
作為台灣人,楊渡坦言,就台灣對於大陸的認知而言,六四是一個轉捩點。「在六四之前台灣民眾對大陸充滿了想像跟希望,因為台灣1988年也才真正的開放。」 可是經歷過了六四事件後,台灣對於大陸的認知發生了過山車式的變化。用楊渡的話說:「台灣對大陸的各種想像熱潮在六四的時候燒到了頂點,頂點就是,在六四發生的時候,大家圍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舉行燭光晚會。」
「至少我的手裡還有一票」
而這樣具象的變化之外,還有更多心理層面的抽象變化,也即六四結束以後,台灣對大陸充滿未知和恐懼。「第一次認知到原來大陸是這樣子的,而不是原來想像的。」
進入現實認知,可是這個現實認知又過度地超出了負荷。所以楊渡決定去從大陸民間社會入手,去盡可能瞭解中國大陸。「說真的,我認為自己瞭解大陸太少太少了。」不消說,兩岸認知層面的溝壑與差異,以六四作為分水嶺,的確在步步加深。在很多台灣年輕人看來,大陸的經濟發展固然很有吸引力,但專制、不民主卻是他們最不能認同和接受的。
「至少我的手裡還有一票」,這是台灣年輕人習慣於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以告訴大陸年輕人為什麼「我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在楊渡看來,對於現在的台灣來講,了解大陸一樣有必要。台灣年輕人要尋找他們的出路,要找到不一樣的未來,而不是在台灣做小確幸,因為小確幸不可能長久的,所以要走出去。台灣有理想的年輕人會跑到世界各地打工,更多年輕人也會來到大陸。現在很多台灣年輕人會來大陸開小店,這種模式跟過去的不一樣。區別在於,如今台灣年輕人願意來大陸從基層幹起來,而過去都是台商來大陸投資,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大陸有六四,台灣有二二八
大陸有六四,台灣有二二八。雖然台灣對於六四的紀念,不如香港那邊執迷,但因為經歷過二二八事件,所以很多台灣人還是很輕易地將兩者放在同一天平的兩端來衡量。在楊渡看來,二二八會讓人覺得又悲憫又恐懼。台灣剛光復的時候,台灣民眾並不瞭解大陸的實況,他以為中國就是一個戰勝國,所以他不知道中國其實把日本艱難地拖在戰場,真正打敗日本的是美國,所以看到中國軍隊那麼貧困的樣子就很難接受,這也源於對中國的現狀是不瞭解的。
這種缺少世界觀以及缺少對中國現實認知,影響了台灣人的價值判斷。台灣人對未來的事情毫無防備,帶著這樣很天真純真的心態走向未來。所以,所謂的悲憫是因為這樣的事情不該發生,而所謂的恐懼,現在回頭來看,才知道人是這麼渺小與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