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太多,遊客都不夠用」 內地瘋「古城遊」:當心還沒火就涼了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今年「五一」假期期間,內地旅遊生機蓬勃,有大數據資料顯示,內地旅客對文化遺產類景點的客流熱度同比增幅6.7%,各地以古城、古鎮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景區,吸引眾多遊客駐足打卡。然而,內地有更多古鎮正面臨共同的困境:還沒火就涼了。

《新華網》7日引用騰訊位置大數據資料,羅列包含大理古城、麗江古城、烏鎮古鎮、鳳凰古城等內地10座在「五一」收穫滿滿人潮,熱度滿點。據統計,湖南的鳳凰古城在今次「五一」假期,接待遊客達到40.15萬人次,浙江的西塘、烏鎮兩大古鎮,接待遊客也分別達到47.14萬人次、30.59萬人次。

但撇除連假帶來的人潮效應,內地很多古鎮正面臨共同的困境:還沒火就涼了。

+6

《騰訊網》8日刊載《冰川思想庫》評論文章,直白點出,近年古鎮遍地開花,吸引大量遊客,古鎮旅遊熱背後,是古鎮建設的狂熱,但放眼望去,能夠持續爆火的終究是少數。很多網紅古鎮,有的目前已經客流稀少、嚴重虧損,還有的剛剛建成就進入荒廢爛尾狀態——在缺少科學規劃的古鎮爛尾之後,一些地方正在承受一哄而上、跟風模仿的惡果。

文章提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三部門2016年曾發布《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政策層面的鼓勵引導,掀起了一股建設特色小鎮的風潮,其中包括大量旅遊功能的特色古鎮。

但早在2012年,中國古城與文化研究院院長林鵬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提到一筆數據:「目前我國共有2800多座已開發或正在開發的古城鎮,數量肯定是全球第一。」時至今日,中國的古鎮數量可能遠遠超過2800個。

與此同時,截止2021年底,全中國縣城數量不到1500個,以2800多個古鎮為準推算,相當於平均每個縣標配了大約兩個古鎮。這導致古鎮遍地開花的同時,「撞臉」的同質化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評論文章抨擊,內地古鎮在商業運營上高度雷同,名曰古鎮,其實就是披著古鎮外衣的商業街,「千鎮一面」——吃著相似的小吃、同樣賣著來自義烏出產的紀念品,不斷製造審美疲勞,讓遊客失去重遊的動力。

根據浙江工藝品產業協會的信息,2020年全中國出口的聖誕商品中,約80%都來自於義烏市。(Getty)

文章以號稱最賺錢的古鎮之一烏鎮為例,依運營主體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財報顯示,2023年烏鎮景區共接待遊客772.07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17.84億元(人民幣,下同),實現淨利潤2.84億元。而烏鎮開發的成功,讓很多地方看到古鎮巨大的引流效果,於是紛紛跟風效仿。那怕是地方沒錢投資也沒關係,可採用PPP模式(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交給市場化的民間資本來操盤。

於是乎,地方打著文旅旗號,堂而皇之搞房地產賣地賣房的隱秘邏輯遍地形成。最終造成了「古鎮太多,遊客都不夠用了」的局面,一個旅遊城市甚至能同時冒出三、四座古鎮。

烏鎮江南著名古鎮之一。街道上民居以清代建築為主,保存完好。(wikipedia)

官媒《新華社》2021年引述「中國特色小鎮死亡名單」文章報道,直指不少內地特色小鎮遭逢資金鏈斷裂處境,以致商戶逃離讓其淪為「空城」,是時內地至少有100個「文旅小鎮」處於爛尾或倒閉狀態。

報道抨擊,特色小鎮從「紮堆開建」到「批量倒閉」,最終淪為「空心鎮」「鬼鎮」,表面看多是客流減少或專案爛尾所致,根本原因則是規劃建設、產業結構、文化底蘊、專案定位、運行模式等方面先天不足。

如今,「五一」連假結束,風光無限乍好的古鎮旅遊,藉由榜班宣傳再次火爆內地網絡,或將再次刺激古鎮開發熱潮。但現實是,很多古鎮的共同困境:還沒火就涼了的問題並未從根本獲得解決。評論文章悲觀警示,無視文旅市場規律,一哄而上大規模開發,靠複製粘貼打造出來的「假古鎮」,遲早會走向衰敗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