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痛|9旬婆婆軟骨磨損、O型腳難步行 接受「這治療」3日後出院

撰文:今周刊
出版:更新:

據台灣衛福部統計,全台約有350萬人有退化性膝關節炎,58歲以上每5人就有1人飽受關節退化之苦,也是造成長者行動困難的5大原因之一。

由於患者平均接受治療的年齡為60至70歲,許多人顧慮手術風險,寧願忍痛也不開刀。其實透過審慎評估,高齡者也能接受關節置換手術,台北慈濟醫院日前收治一位90歲婆婆病患,術後搭配復健運動,第3天就能出院,幾星期後已能行走自如。

相關圖輯:4大常見錯誤站立姿勢,嚴重可致關節痛(按圖👇👇👇):

+6

這位高齡90歲的婆婆因左腳膝蓋長期疼痛,沒辦法走路超過10分鐘,就診後發現婆婆的左腳軟骨磨損嚴重,且因受力不均造成O型腿,並有嚴重的脊椎側彎、骨盆傾斜。考量高齡患者的手術風險高,醫生先用玻尿酸舒緩疼痛,最終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良好,現已無需拿助行器輔助行走。

台北慈濟醫院骨科主任洪碩穗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好發在體重過重、或長期進行粗重工作者,而且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3倍。由於人工膝關節大多維持10~15年就可能需要再置換,最好能一輩子只進行一次手術,所以通常會仔細評估病人的關節症狀有無影響生活品質,再決定是否要接受手術。

洪碩穗表示,雖然不建議讓病人太年輕就接受關節置換手術,但隨年紀增長,手術的風險也會相對提升,因此對於高齡的病人,在術前的心肺功能及麻醉方面都需要更審慎的評估。

在這個案例中,婆婆還患有骨質疏鬆,所以手術過程中須格外小心,以免因施力不當造成骨折。術後婆婆每天搭配復健運動,很快地在術後第三天就能出院,幾週後已能行走自如。

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成因複雜,危險因子包括以下幾項:

1、年齡
2、肥胖
3、職業(常需要蹲或跪的工作)
4、舊傷
5、衝擊性運動(如打籃球)
6、遺傳

另外還有組織的修復能力下降(例如年紀大),加上關節結構問題,與環境因素複雜交互作用,最後才引發膝蓋退化。

洪碩穗建議,要避免年老時關節退化,平時可以多活動腿部肌肉與關節,加上大腿肌力的訓練,維持膝關節的穩定及柔軟度。

許多人對關節炎有迷思,覺得痛成這樣就應該減少運動,其實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預防與治療應以「運動」以及「減重」為核心基礎,可諮詢醫生與治療師,再決定運動的種類與強度。

例如體重過重、有明顯疼痛症狀或沒運動習慣的患者,可先減少爬山或爬樓梯,選擇伸展和輕度的重訓;若是關節炎前期患者,平時已有這些運動習慣,可保持運動,但強度與時間要循序漸進,平日再輔以下肢肌肉鍛鍊,不但不會加重關節炎,還可以保護膝關節避免繼續退化。

另外,骨質疏鬆也是年長者需要留意的症狀,平時可以透過攝取高鈣與優質蛋白、適度曬太陽、負荷運動、補充維他命D3,增加骨質密度,若關節有不適,也應盡早就醫,尋求專業診斷。

【延伸閱讀,更多銀髮保健養生建議】

膝痛|年紀越大關節越不聽話?參考網民減重、食薑黃10大保養方式

+10

銀髮健康|身體踏入熟齡常見6大退化 心血管外這些位置也要留神

+9

延伸閱讀:

念舊不是囤積老東西!家事達人楊賢英:清空4種東西,才有空間接納新事物「人生更清爽」

最傷腎飲食曝光,「吃太鹹」才第二名...台灣奇蹟竟成健康殺手?他4年1習慣差點終身洗腎

【本文獲「今周刊」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