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醫生解構扁平足成因種類 矯形鞋墊未必能有效改善
扁平足在兒童中甚為常見,也會發生在成人身上。骨科專科陳慧聰醫生指出,扁平足有不同成因和種類,如沒有任何不適,其實無需治療,而坊間推崇的矯形鞋墊,目前並未有足夠證據顯示可矯正扁平足。
扁平足,乃指足弓高度不足,甚至可能塌下來,導致腳內側貼近地面,失去緩衝壓力的空間。足弓是兩腳內側一條明顯的弧線,而腳底筋膜則如同弓弦,具有支撐足部功能。走路時,當體重壓力到達足部,就會向足弓的兩端分散,避免足部承受過多的壓力。
骨科專科陳慧聰醫生表示:「患者有輕微的扁平足,未必有症狀或不適,但如病情嚴重的話,長時間走路或運動,足部都有可能疼痛不已。我們會視乎病人出現扁平足的年齡,再經臨床檢查去診斷,其扁平足屬於柔軟性或是僵硬性,才決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柔軟性扁平足,乃指足弓存在,只不過當站立或走路負重時,足弓塌下,令內側貼近地面,但當坐下或平躺時,又會看到足內側呈現出弧度。僵硬性扁平足則無論任何狀況下作臨床檢查,都不見足弓存在。
兒童柔軟性扁平足 隨成長而改善
陳醫生又說,根據研究,兩歲以下的嬰幼兒都會出現扁平足,原因是足部韌帶未發育完成:「它屬於生理性扁平足,是正常發展過程,只餘下5%至10%的孩子到十歲時仍有扁平足。小朋友大多沒有病徵及任何不適,不屬於病態,所以不需治療。」
她解釋,扁平足會隨著年紀消失,家長不用太擔心,因孩子腳部關節和骨的結構基本上正常。「除非孩子經常表示長期站立或走路感到不適,或發現其鞋底容易損耗,或可嘗試使用鞋墊紓緩。不過有研究指出,使用鞋墊未必能有效矯正扁平足。」
兒童扁平足除了柔軟性,也有僵硬性,或需透過手術去矯正,如先天性垂直距骨和不正常的附骨黏合,患者的腳板呈小船形狀,走路時足部會感不適或痛楚,但情況不普遍。
成人後天性扁平足 脛後肌失能症
至於成人扁平足,指的是在四、五十歲後出現的扁平足,視乎嚴重程度,可以是柔軟性的,也可以僵硬性的。部分人是源於兒童時期的扁平足未見改善,持續到成年,如沒有徵狀,也不需治療。需要治療的個案,較多是因脛後肌勞損老化所致的嚴重扁平足。陳醫生解釋,脛後肌是一條重要肌腱,位於小腿肚內側,沿著脛骨向下延伸至腳板,負責拉起足弓,隨著年紀增長有機會老化。
「患者的脛後肌最初會發炎腫痛,日子久了會硬化,容易撕裂,逐漸失去原有機能,足弓甚至會塌下來,這叫脛後肌失能症。患者走路時有點像鴨仔腳,足踝向外擺,鞋底磨蝕得很快,足部內側出現疼痛。如病徵輕微,可考慮使用矯形鞋墊、服用消炎止痛藥及物理治療去紓緩。」
假若情況惡化,影響走路或日常生活,醫生會安排患者照X光或磁力共振掃𣈴檢查,評估發炎及退化程度,並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法,包括:做筋腱清創手術把發炎組織清除、肌腱轉移重建功能或關節融合手術。患者在手術後一般都可矯正扁平足及緩解疼痛問題,但日後需保持健康體重及定期做適量肌腱鍛鍊運動。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取代臨床醫學意見,如有疑問請向醫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