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移民懶人包|出發前要做這件事 牙醫:異地生活壓力大致磨牙
香港正經歷新一波移民潮,網上相關討論急增。移民潮下有人舉家移民,有人先送子女到外國升學。兩者都是頭等大事,離港前要準備的項目多不勝數,大多數人想起的都是簽證、住屋、就業或學業問題,然而牙齒健康都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本文請來香港註冊牙科醫生李錦賓醫生,探討為何長期離港前需處理牙齒,同時李醫生會建議家長如何為自己及子女的牙齒健康做足準備。
雖然牙齒護理在移民的各項準備當中,聽起來較為鎖碎,但李醫生提醒準備移民人士不應輕視,如果牙齒出現問題,將會為日常生活帶來不少煩惱,一旦到了新環境,人生路不熟時,將會更徬徨無助。所以他建議最穩妥的做法是先在香港完成牙科檢查及處理牙齒問題。「起碼到了新環境之後,少一樣顧慮,可以集中處理其他落腳問題。」
在港完成牙科檢查 可降低患口腔癌風險
不少準備移民人士最大的憂慮是外國的醫療系統與香港有所的不同。雖然部分國家的牙科項目較香港便宜,小童甚至可免費接受服務,但李醫生提醒外國的公營醫療服務輪候時間並不短,例如英國衛報曾有調查發現,英國預約公立牙醫服務(NHS)需輪候3年;而且公營醫療機構的牙醫通常只會處理簡單的牙科程序,遇到太複雜的情況,病人可能要到私營診所,屆時收費就可能相當昂貴。
此外,近年疫症肆虐全球,外國的疫情時好時壞,公營醫療體系幾近超出負荷,而私營醫療服務亦有所限制。「香港牙科檢查不止檢查牙齒,還有其他口腔狀況,包括嘴唇、舌頭等,尤其會檢視潛在的口腔癌(oral cancer)症狀。口腔癌一旦出現,惡化速度極快,這也是牙科檢查應每半年進行一次的原因之一。」而初到外國的人未必可以即時接受牙科檢查或治療,有機會導致延誤治療,後果嚴重。
牙科專業術語 難以用外語表達
第二個問題就是語言限制帶來的溝通問題。牙科術語眾多,即使英文程度高的人,有時都未必接觸過相關詞彙。李醫生笑言,「例如牙醫告訴你,牙齒表面的琺瑯質已磨損,我相信不少人未必知道琺瑯質的英文。」語言問題會限制牙醫與病人之間的溝通,一方面影響病人向牙醫表達自己的病情,另一方面影響病人了解自己的狀況,最終有機會妨礙病人接受最佳的治療方案。
他建議最遲於離港前一至兩個月安排牙科檢查,並預留充足時間作所需治療。就算最終病人不選擇在香港處理牙齒問題,也可為將來在外國接受牙科治療做好準備。「另一個好處就是先在港獲取檢查報告,方便將來直接交給外國牙醫,加快治療程序。」
疫情或阻礙定期回港 子女欠家長管束導致牙齒出現問題
而遇到海外升學的學童,李醫生更建議起程前約見牙醫一次,讓牙醫詳細向學童講解牙齒保健的重要性及各種日常護理程序,「從最基本的刷牙,到用牙線、漱口水的作用和重要性,都需要完完整整地向孩子講解一次。」李醫生提醒父母,不要輕視這個程序,「小朋友到了外國,沒有父母在身邊提醒和約束,容易亂吃甜食,導致蛀牙。」李醫生甚至有病人的兒子讀大學時才有蛀牙,原因就是住宿舍時沒有保持睡前刷牙的習慣。
李醫生另外提到,身處異地會容易令人產生壓力及焦慮,在睡覺時會出現磨牙情況。「雖然10歲前小童磨牙的影響較大人小,換牙後情況有機會改善,但磨牙會導致琺瑯質受損,如果初步發現子女有磨牙跡象,家長應盡快帶子女見牙醫,以防止情況惡化,引致牙肉疼痛。」李醫生處理過的磨牙個案大部分都在20歲後發生,但有不少10多歲的青少年出現磨牙,延誤處理後果相當嚴重,故他建議應該趁情況輕微時,先在香港訂造防磨牙膠,以便帶到外國備用。
李錦賓醫生,香港註冊牙科醫生(照片由醫生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