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病情反覆 增「累積性生活障礙」風險 醫生籲及早控制病情

撰文:何匡汶
出版:更新:

人生中,總會遇到障礙,部分是可藉由一些方法控制、避免,從而減低這些障礙長遠累積出現的後果。皮膚科專科何家強醫生表示,近年醫學界開始提出「累積性生活障礙(Cumulative Life Course Impairment (CLCI))」的概念,希望能透過醫學界前人的經驗,為一眾銀屑病患者及早預示病情的影響性,避免患者因為錯失適當的治療而造成身體外觀、心理、情緒、社交生活及經濟等對方面的累積性負擔。

何家強醫生表示,如銀屑病患者未能有效控制病情,長遠會造成「累積性生活障礙」(CLCI),即對患者身體外觀、心理、情緒、社交生活等都會造成負面影響。

銀屑病是一種因免疫系統失衡以致體內出現自我攻擊的免疫反應,皮膚是當中最常見的受侵襲位置,但此症亦有可能令關節發炎甚至變形,長遠降低活動能力;另外眼睛或腸道也有可能發炎,亦可增加抑鬱、心臟病和中風風險,所以銀屑病的影響不只局限於皮膚之上,而是一個全身系統性疾病。

治療銀屑病時,會採用的傳統療法包括外用藥物、光學治療、口服藥物治療。皮膚科專科何家強醫生表示,外用藥物治療主要為含焦油類或類固醇,以及維他命D衍生物,但功效不算十分顯著,一旦停藥有可能引致病情反彈,而且長期使用類固醇,可引致皮膚萎縮、變薄或長出細毛等副作用。光學治療則是透過大劑量紫外線照射皮膚以減輕病情,但同時會令皮膚變得乾燥和增加皮膚癌的風險。

「口服治療藥物多以抑壓患者整體免疫系統為主,藥物包括甲氨蝶呤、環孢素和維他命A酸藥物,但維他命A酸的效力因人而異,副作用也不少,這些藥物亦有機會產生破壞肝臟和腎臟的副作用,加上有關藥物並直接非針對引致銀屑病的發炎因子,只以無差別方式去抑制免疫系統,容易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影響,副作用亦會較大。」

傳統口服藥物治療較多副作用

何家強醫生不諱言,傳統治療方案有機會減低患者持續治療的決心,部份病人或會選擇在病發時、病情嚴重時才用藥,令病情變得反覆,長遠有機會造成累積性影響。「隨著醫學界對銀屑病的認識愈來愈多,我們知道如果未能有效控制病情,長遠會對病人的身體外觀、心理、情緒、社交生活等都會造成負面影響,醫學界稱之為『累積性生活障礙』(CLCI),所以醫學界希望為病人進行治療前,預先讓患者對其病情發展有更多的認知,明白忽視病情對他們生活上的長遠影響性,繼而更願意配合持續治療,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要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現時醫學界亦會採取更積極進取的治療方案,務求及早減低CLCI的影響性。何醫生續稱,醫學界會以PASI評分方法,以評估銀屑病的嚴重程度,研究顯示,如患者於病發後一年內能達到PASI 90,即銀屑病斑塊覆蓋範圍、發紅、增厚及脫皮情況的消除度較確診時減少90%,患者的情緒指數會提升90%,反映病情並沒有為生活造成影響;如PASI 指數只達75%-89%,患者的情緒指數只約30%至60%。

何醫生表示,目前醫學界會採取更積極進取的治療方案,務求及早減低CLCI的影響性。(GettyImages)

生物製劑有助患者減低CLCI 影響性

近年,醫學界較常使用生物製劑去協助患者達到PASI 90或以上的治療效果,何家強醫生解釋,生物製劑能針對特定免疫系統的發炎因子作出抑製作用,大大減低對整體免疫系統的影響,而近年常用的生物製劑可分為兩大類別,包括白細胞介素23 (IL-23)、白細胞介素17(IL17),副作用相對較少。「傳統的生物製劑以抗甲型腫瘤壞死因子為主,但藥理機制並非以針對患者身體病源的淋巴細胞,所以有一定的副作用,例如有機會造成嚴重的感染如肺結核,所以使用時要非常小心。」

至於新一代的生物製劑如IL23、IL17均為人源化抗體,安全性較高。以IL23類別的生物製劑為例,不但長遠效果較好,而且藥效較長,藥物能在人體內維持一段較長時間,例如可相隔3個月才注射一次,大大減低患者的Sick role(病患者角色),有助持續治療。何家強醫生表示,不同藥物的成效與副作用有不同,患者應與醫生商討最合適的治療方案,但何醫生重申及早控制病情的重要性,以減低長遠出現CLCI的影響,亦有助提升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