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三伏天最熱心煩氣燥易便秘 解暑3湯水沙參玉竹益氣生津
小暑(7月7日),二十四節氣之一,意指天氣日漸炎熱,但仍未到最熱的時候。中醫指此節氣易使人心煩氣燥、口乾渴、易生瘡、便秘等不適。小暑應如何養生?有什麼生活習慣要注意?
撰文:註冊中醫師倪詠梅
小暑,傳統有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意即這時天氣炎熱,人站在土地上也如蒸煮般,還冒出熱氣),不過相比起大暑,小暑的熱度會相對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也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三伏天」是夏天中陽氣最盛,也是最熱的日子 )
2022年三伏天:初伏7月16日、中伏7月26日、末伏8月15日
小暑作為酷熱暑天的前哨,大家一定要謹記3個養生重點,好好養生才可以安然渡過這個夏天。
▼小暑3個養生重點(按圖👇👇👇)
1. 清熱解暑
中醫學認為暑氣是天地間邪氣(致病原)中最熱的,因為天地均充斥著高熱暑氣,容易令人變得煩熱、心煩氣燥、口乾渴、易生瘡、便秘等。不想整個夏天都渾身發熱,有什麼方法可以清熱解暑?
生活習慣:避免正午戶外活動
盡量避免在最炎熱的時候(如正午)出外作戶外活動,以免身體吸收過多暑氣,導致中暑。反應盡量將行程提早至清早9點前出發,或是稍為推遲,於下午3點後才進行戶外活動,避免和驕陽作正面交鋒。
飲食習慣:多吃涼性食物
另外,可以多吃一些清熱解暑的食物,例如各式瓜果(西瓜、哈密瓜、冬瓜、節瓜、絲瓜、青瓜)或吃梨子、飲綠豆沙、綠茶、菊花茶、銀菊露、椰青這些涼性的飲品。
▼清熱食療:銀花香檸露(按圖👇👇👇)
2. 生津益氣
夏天就是出汗的季節,出汗不單帶來尷尬的汗味。中醫認為汗出會損傷身體的水分(津液),如果不及時補充,就會出現「傷津」的情況,即身體缺少水分導致慢性口乾、眼乾、皮膚乾燥、大便硬等問題。
生活習慣:多補水
汗出是需要靠氣來推動的,大量汗出會令身體的氣流失,因此大量汗出後人會非常疲勞。身體不錯的人,休息一晚就會轉好。可是如果本身氣血比較虛弱(例如易生病、面青唇白、怕冷或是經期中的話),大量出汗後如沒有好好補充水分及補氣,很易變成慢性疲勞。如果汗出時吹冷風或受寒的話,亦很易感冒,因此夏天應時刻謹記生津(補水)及益氣(補氣)。
飲食:多吃清潤食物
生津可以吃一些富含水分的清潤食物,例如馬蹄、百合、柚子、橙、梨、枇杷、番茄、桃子、火龍果、海底椰等等。盡量少食煎炸烘烤、辛辣食物如薯片、炸物等等。
益氣的食物方面,夏天可以選用花旗參、太子參、黨參及五指毛桃,補氣之餘也不會太燥。盡量避免使用高麗參,因為高麗參性溫,易導致熱氣。
以下的湯水,可以生津益氣,特別適合夏日汗出多及疲勞的人士。
▼益氣食療:五指毛桃沙參玉竹湯(按圖👇👇👇)
3. 清心安神
中醫學認為暑氣通於心,大家都發現夏天時人會變得特別煩躁易怒,原因是暑熱入心。如暑氣太盛會導致心煩、失眠、多夢、口舌生瘡。在高熱天氣下,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也要特別小心,易出現心臟病發的問題。因此進入夏日,一定要靜心養心。
飲食:多吃苦
清心的食物以苦味為主,可以多吃苦瓜、芥菜、芥蘭等等。而茶飲可加入蓮子心、麥冬、淡竹葉等清心安神利小便,使熱從小便去。同時,盡量避免吃辛辣食物,以免加重心火。
以下的茶湯,可以清心安神,對於易煩躁,易口舌生瘡的人特別適用。
▼安神食療:淡竹葉麥冬甘蔗茶(按圖👇👇👇)
相關文章:夏天養生瓜|冬瓜止咳絲瓜防便秘5種瓜去濕熱 有1種瓜體虛都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