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復康有對錯? 醫生剖析:機械療法副作用少、復康速度快
中風是香港第四號殺手,香港平均每日便有約70人初次或再次中風,全球每6秒就有1人死於中風,也是成年人身體殘障的主因之一,可使身體的某部份,因腦部細胞(常見是缺氧)壞死,而失去活動能力。到底,中風後如何才能最快康復?
中風常見後遺症和困難
香港註冊腦神經專科醫生李常威醫生表示,中風後通常會影響腦部某些神經系統,繼而導致不同的生活困難,例如:手腳無力、平衡力下降、說話口齒不清、思考組織力下降和記憶力下降。以下是四種明顯的生活困難和日常影響。
1. 中風影響運動神經,即上神經元。這樣會導致肌肉彈性損失,造成痙攣。這類病人的手腳會變得僵硬和扭曲,從而影響日常行動。
2. 疼痛問題:
李醫生表示中風病人中,大約有30-40%的病患者會患有側痛楚的情況, 即是肩膀和肌肉筋膜有明顯的痛楚,受影響的身體部位會較廣泛。因為感覺神經聚在腦的中樞,而中風後正正影響到這些中央神經。因此患者會對痛楚感到特別的敏感。嚴重起來,縱使是被風輕輕一吹,都產生過度性的敏感痛。這種疼痛簡稱為「丘痛」。
3. 複雜區域性疼痛綜合症:
李醫生指出,這種情況通常會在局部身體部位產生痛楚。有關身體部位除了痛之外,也會出現紅腫情況。然而這情況不太常見於中國中風病患者身上,一般只有5%中風患者會面對此類情況。相反西方的中風患者,則有40-50%的患者面對此類情況。
4. 精神憂鬱:
大約60%中風病人憂鬱是十分正常反應,因為活動不便,但隨著治療會改善病情和活動能力後,便會好轉。然而有10 - 20%與中風有關,令腦部某些化學物質減少,引致憂鬱。這些便需要服食藥物改善憂鬱情況。
發現中風復康原理 把握治療復康黃金時機
李醫生表示過去治療中風的最大困難是不明白中風後,腦部如何康復。直至九十年代開始,醫學界出現磁力共振技術,開始了解到中風後腦部發生什麼事情和轉變,繼而了解到如何協助康復。
事實發現中風後,腦神經細胞雖然受到損壞,但原來人腦有一半的細胞是長期置於休眠狀態,間接反映正常的腦細胞仍有好多儲備。於是治療團隊認為,只要可把長期置於休眠狀態的腦細胞重新進行訓練,喚醒後便可以做到之前的功能。而這些正常細胞通常匯聚於損毀的腦細胞、正常腦細胞和小腦之間。當然如果中風影響範圍大,長期置於休眠狀態的正常細胞都會受破壞,減少復原機會。
李醫生指出,中風後3-6個月是康復期的黃金時機。以運動神經復原去估算,頭1 - 2個月會快一些,之後便慢下來,視乎中風後的損毀程度。若要令身體行動功能性回復原狀,必須愈早用正確方法去訓練,效果愈好。
機械治療副作用少復康速度快 500次訓練法大揭秘
李醫生表示,研究發現,如需要訓練未用細胞和重新激活,需要重覆進行最少500次訓練才可。一般而言,每次訓練大約30 - 45分鐘。訓練得多,腦細胞和腦細胞之間便會開始搭橋。而傳統物理治療方法,如果中風病人能在45分鐘內行走100步已經好好,更何況是500步。反之現時香港已有新型的機械治療,可以有系統地協助病人於30分鐘內重覆訓練達到500步,間接成功加快腦細胞復原機會。
另外,醫生亦表示其實針對治療中風復康的藥物不多。中風復康的重點在於腦細胞重塑,增加腦細胞互相接觸和激活。但這不是很多藥物可協助,尤其如果服用部份減低痙攣的藥物,反而會減低腦細胞重塑復原的機會。因此醫生一般都開始偏向減少服用藥物治療,改為注射肉毒素,把痙攣降低,令訓練時會更加有效。
治療方法有對錯?醫生剖析治療注意事項和影響
李醫生表示,機械治療通常要有專科醫生做評估後才開始。因為醫生需要按病人的力度、關節情況、心臟負荷和效果估算來決定是否適合用機械治療。例如中風病人引致的痙攣,其肌肉是十分繃緊。假若用機械強制拉扯,有可能會弄傷肌肉。因此可能需要在開始前,注射肉毒素去鬆弛肌肉,才可做機械訓練。
機械式訓練和治療師訓練是應該盡早開始治療。因為如果一開始用不專業治療或隨便運動, 腦部便會有機會習慣性學習了不正確的行為姿勢。
另外,腦部本身都會有自然性復原,也會跟自然環境有一種互動和改善,發展出一種習慣性。很多時候病人會在日常生活的自我訓練中,不為意地用自己的方法去調整方法行動,但這些方法往往是影響日後的功能性和習慣。如果訓練途中對某些行動指示有錯的話,日後要重新習慣是十分痛苦和困難,例如一些走路姿勢便要花更長時間治療。所以復康治療一般是十分需要有專人從旁協助。
機械療法結合專業系統和遊戲趣味
負責機械療法的香港註冊脊醫陳竣煒醫生表示,中風病人最難復康的地方在於手指和手臂。以往中風後復康治療會建議不斷重複做一些簡單的動作,例如:放鬆雙手、抓捉小球、把手向後彎伸等等。但隨著研究發現, 身體是需要進行最少500次訓練,才可以激發腦細胞重新運作,繼而重新學懂控制指定身體部位。
機械治療會透過較有趣味性的遊戲和設計去訓練病人。例如在手指緊貼儀器的感應磁石後,會隨著儀器引導病者用手指用力抓放,達到遊戲目標之餘,並引導完成復康訓練。電腦也會計算和提示力度的多寡和分佈,評估效果。
另外機械也可結合VR(虛擬實境)和電子遊戲,引導病人用手抓掉下來的蘋果、前後左右傾斜避開障礙物通關等,訓練病人的反應、準確性、和認知能力。
無論遊戲方式是怎樣,治療目標都是希望用有系統和創意方式,引導病患者盡快完成500次復康訓練,重返正常生活。
李常威醫生,香港註冊腦神經科專科醫生。(照片由醫生授權刊登)
陳竣煒脊醫,香港註冊脊骨神經科專科醫生。(照片由醫生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