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濕熱肺虛與大汗少汗有關?3款湯水9個穴位助改善
出汗是自然生理現象,可幫助身體排毒,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正常出汗,有人動不動就大汗疊細汗,有人的汗又臭又黃,總是因出汗問題而尷尬不已。在中醫角度,出汗情況可分生理性、病理性,而汗水的量、質、色、味其實可反映身體的不同問題。
撰文:健福堂註冊中醫師王蘭華
天氣開始回暖,不少人還未來得及收起厚重的衣物,隨時熱到出汗!出汗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絕大多數人在溫暖的天氣下,進行運動後,吃了辛熱之物,甚至情緒激動時,都會流出不少汗水,這屬於人體的自我調節。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一篇言:「五臟化液,心為汗。」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由精氣所化生,亦由心所主,汗的量、質、色、味能反映人身盛衰和陰陽虛實,因此常為中醫辨證論治過程中的重要依據之一。
出汗可分生理性、病理性
汗液是不自主性排出物,可分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生理性出汗屬於正常的出汗,多由於外在的氣溫所引致;病理性出汗則是因為人體內出現不同變化如生病所導致的非正常出汗,中醫又稱之為「汗症」,是常見的臨牀症狀。
以下簡單說說幾種不同的「汗症」以及其所顯示的一些身體問題:
大汗:肺氣不足
大汗有什麼問題?(按圖)
肺主皮毛,腠理開合(腠理泛指皮膚、肌肉、臟腑的紋理等),故汗的排出與肺非常相關,過多外泄可因肺衛不固,而肺氣不足常以虛為主因。
症狀:通常白天出汗過多,就算不活動或輕微活動亦會汗出不止、大汗淋漓,中醫稱之為「自汗」,往往更伴有易疲憊、說話有氣無力、食慾差等的氣虛表現。
日常改善貼士
- 飲食:多服用黨參、山藥、黃芪等補氣藥材
- 充足運動:增加肺部與外界的氣體交換,提高肺活量,從而使肺部氣機運行的更好
穴位按壓
1. 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吋
2. 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吋
3. 腎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吋
湯水—補氣益氣湯
材料:瘦肉300克、黃芪15克、白朮15克、黨參15克、麥冬10克、甘草5克
做法:將所有材料洗淨後,一同放入鍋中,加入1000毫升清水,大火煮沸後用文火再煲20分鐘
汗黃、汗臭:體內濕熱
汗臭及汗黃有什麼問題?(按圖)
汗色味異常,常因內有熱邪濕鬱蒸,濕熱內蘊,通常與肝、脾兩個臟腑有關,肝失疏洩,鬱而化熱、脾不運化,濕濁內生,從而產生了濕熱。
症狀:汗的顏色偏黃或者有較臭的味道,而且感覺汗水會粘在身上或是粘在衣物上,平日更多伴有發熱、口渴口苦、胸悶等問題。
日常改善貼士
- 飲食:多吃綠豆、茯苓、薏苡仁等祛濕熱的食物來緩解;忌辛辣味重和生冷的食物
- 晚上11點左右就寢:晚上11點至凌晨3點是肝膽經主導的時間,亦是肝膽排毒修復的時候,在這段時間處於熟睡狀態時,能減輕肝膽負擔,保護肝臟
- 經絡疏通:每天洗澡後,手以打圈的動作重複按壓腋下部位,注意按摩力度要適中,不宜過度用力而傷及皮膚,每側腋下10至15分鐘,有助緩解堵塞不通而引致的汗黃和汗臭,但需連續進行3個月始見效
穴位按壓
1. 大椎:頸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
2. 曲池:手肘部,肘橫紋外側端凹陷處,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3. 合谷:手背,即虎口位置,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
湯水—清熱祛濕湯
材料:薏米20克、赤小豆15克、白扁豆15克、適量冬瓜、豬骨200克
做法:將材料洗淨後,先將豬骨煲20分鐘,再將剩下的材料全部放入鍋中一起 以大火煮沸,然後轉文火煲30分鐘
少汗或無汗:氣血虛弱
汗少及不出汗有什麼問題?(按圖)
中醫有「汗血同源」之說,汗液為津液所化生,而津液跟血液均為水谷精微所化生,因此當人體氣血弱,新陳代謝變慢,就會導致出汗較少或無汗的表現。
症狀:平常一般較少出汗甚至不出汗,就算是在熱天或運動後,出汗也遠少於常人,平日可能會伴有怕冷、手腳易冰涼等症狀
日常改善貼士
-飲食:可適當食用補血食物,如紅棗、羊肉、牛肉
-加強運動:運動時會加快全身氣血運行,讓局部末端的氣血更通暢
穴位按壓
1. 氣海: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吋
2. 血海:大腿內側,屈膝,髕骨內側端上2吋,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3. 足三里:小腿前外側,膝眼下3吋,距脛骨前緣1橫指
湯水—補血鯽魚湯
材料:鯽魚一條、紅棗10粒、枸杞15克,當歸6克,生薑3片
做法:先把鯽魚洗乾淨後用少許鹽醃製,然後用慢火煎至兩面金黃,再倒入適量滾水,將剩餘材料倒入鍋中用大火煮開15分鐘
最後,還要提醒下大家,無論是哪種出汗,汗出之時,腠理空虛,容易感外邪,所以應當盡量避風寒防感冒,並盡快更換衣物保持清潔!
相關文章:【濕重】水腫肚脹胃口差濕氣重 補脾袪濕3方法飲湯按穴位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