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買不到口罩驚慌失眠 「口罩荒」焦慮可傳染
新冠肺炎令口罩出現搶購,市場貨源亦供不應求,「口罩荒」連日令市民大為困擾,有人為購口罩徹夜在店鋪門口排隊,有人不眠不休查看口罩行情,近日甚至出現搶購食米、廁紙情況,超市貨架被「清空」,如此心急搶購行為,是否已是焦慮徵狀?由精神科醫生張力智講解「口罩荒」現象背後的情緒問題。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口罩成為必需品,市面多間店鋪賣斷市,大家四出搜購,因為擔心沒口罩而緊張焦急的人,不在少數。近日連日用品如食米、廁紙也出現搶購情況,有市民說 聽到傳言將停止入口,擔心之後會無法買到,故寧願盡量買多些,亦有人坦言「見人買我都買」。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網傳超市缺貨市民搶購廁紙日用品 惠康澄清僅屬流言
精神科醫生張力智表示,所有壓力都可影響大腦管理情緒的系統,而不少港人早就徘徊在輕微焦慮的邊緣,這次「口罩荒」就可能把他們的情緒推至臨界點,「很多人潛伏了情緒病,會在適當時候爆發,而這次更是全社會無可避免的壓力」。
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搶購潮(按圖):
如何判斷是否過分焦慮?
口罩缺貨,人人都緊張,難道人人都有焦慮症?張醫生說,面對社會挑戰,要分辨正常緊張抑或是焦慮症狀的確困難,而判斷是否過分焦慮,一般會看有否出現不按比例地嚴重及長久的不安,以致影響日常生活。
套用在這次情況,張醫生認為出現以下情況就需特別注意(按圖):
-因為擔憂沒口罩而失眠
-經常查看口罩資訊,甚至半夜都仍然在看
-無法控制自己停止擔憂沒有口罩
-總覺得口罩儲備不夠,需要不合常理地多的儲備量才能安心
焦慮情緒可能對疫情帶來的影響及穩定情緒的方法(按圖):
過分焦慮更易感染?
有人認為緊張只不過是「小心駛得萬年船」的表現,張醫生就指,焦慮的確是人類本能的機制,讓我們有危機意識,可以保護自己,但如果機制出了問題,例如作出過大反應,又或是24小時都長期開着,就會成為焦慮症。
張醫生強調,焦慮症不單是心情緊張,身體亦會緊張起來,「(焦慮症)可以變成很多身體問題,像頭痛、耳鳴、肚瀉、呼吸不順,更有極端個案是會發燒,所以有時越緊張越易誤會自己中(感染)」。更甚的是,焦慮症還可能影響抵抗力,增加受病毒感染的機會,張醫生直言:「可以說,確保情緒健康都有助防疫。」
「有沒有口罩決定生死」集體恐慌
眼見「口罩荒」越演越烈,張醫生指出,其實不止病毒可以傳染,焦慮情緒也會!「身邊的人對待你的方式,甚至他們自己的處事方式,都會影響你的情緒,正如我很緊張買口罩,你見我這樣緊張,你都會緊張起來。」他解釋。
張醫生認為,這一波因搶購口罩而出現的焦慮,有朝向文化結合症候群(Culture-Bound Syndromes)發展的傾向,即社會彌漫「有沒有口罩決定了生死」的集體恐慌。聽似荒謬,但他說:「焦慮症往往就是令思維被情緒主導,即是已經hack咗你機,令你只顧不停找方法求生。」
註:文化結合症候群(Culture-Bound Syndromes)指只出現在特定社會或文化的精神疾病,甚至結合生理異常,案例包括曾於馬來西亞流行的縮陽症,當地流傳當陰莖縮入身體會致死的說法,令當地人開始出現集體焦慮。
盡量保持理性及正面思維
要對抗在社會蔓延的焦慮,張醫生建議,自己首先應保持理性和正面的思維以穩定情緒,或可嘗試循以下的方向思考:
理性分析:沒口罩的最壞打算只是留在家中,要知道「我有方法可令自己生命安全」,死亡其實是發生機率很低的後果
正面思考:只要證明到自己沒口罩,總有親友或社會機構願意提供幫助,不會到一個口罩都沒有的地步
社會互助令焦慮降溫
不過,張醫生坦言,焦慮症患者很多時無法理解這種思考,而這次的不安來自整個社會,需要所有人共同應對,「不要介意互助幫忙,在別人急需口罩時送出一兩個;搶購時亦考慮他人,不要過分囤積,要知道你搶得多是會引起別人不安」。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大多數人時刻掛心着消毒足不足、口罩夠不夠,卻忽略照顧自身的情緒,可能令自己「未染病先自打三百大板」,張醫生再提醒大家:
危機是現實存在,擔心則來自我們內心,適當的擔心是好事,可以迫使我們處理危機,但過了頭的擔心幫不到忙,反而會令情況更加糟糕。
相關新聞:【焦慮症】肚瀉頭暈或感發冷發熱 焦慮症分4種可因持續憂鬱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