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35歲腸道就長滿瘜肉? 醫生揭一飲食習慣惹禍!
上班族工作繁忙、食無定時,一不留神腸胃很容易就成為疾病的溫床。早前,內地就有一名35歲男子,在身體檢查時發現腸道內的瘜肉多達40顆。就連醫生見到都倍感驚訝,「30多歲,怎麼長這麼多?」
根據內媒報道,現年35歲的王姓男子是一位工作狂,幾乎每天都會加班,而在收工之後少不免就是一頓宵夜慰勞自己,由於經常飲啤酒、吃燒烤,令他都開始擔心自己的健康,於是便決定到醫院做腸鏡檢查,結果竟在腸道中發現40顆瘜肉。
醫生透露,男子腸道內壁上附著了大大小小40顆的瘜肉,處理了一個多小時才全部摘除乾淨。幸好經過檢查,這些瘜肉都只是增生性瘜肉,是腸道內壁上的良性生長物。
醫生指,雖然增生性瘜肉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引起明顯症狀,亦不會惡化。但數年後,部份增生性瘜肉可能會發展成腺瘤,進而演變為癌症。因此,曾經長有增生性瘜肉的人,要特別關愛自己的腸道,按照醫囑定期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大腸瘜肉不一定會變成大腸癌?
醫生提到,腸瘜肉分為非腺瘤性瘜肉和腺瘤性瘜肉兩種。其中,95%以上的大腸癌是由腺瘤性瘜肉發展而來,腺瘤性瘜肉被公認為癌前病變,容易惡性化。腺瘤性瘜肉可進一步分為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混合性腺瘤,絨毛狀腺瘤的變化程度最高,發展最快,因此發現腺瘤性瘜肉後應儘早切除。
▼大腸癌5大警號(按圖👇👇👇)
相關文章:大腸癌|27歲放屁女1天20次證大腸癌!肚痛貧血5警號屁像臭蛋味?
為什麼大腸會長瘜肉?
1. 遺傳因素:遺傳因素在大腸瘜肉的形成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瘜肉或大腸癌,你患上瘜肉的風險可能會增加。
2. 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習慣,如高脂肪、低纖維飲食、缺乏運動等可能增加患上瘜肉的風險。
3.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瘜肉的風險也會增加,特別是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更常見。
4. 炎症:長期慢性發炎狀況可能會增加大腸瘜肉形成的風險。例如,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可能增加瘜肉形成的風險。
5. 環境因素:暴露於某些環境因素,如吸煙、暴露於化學物質或輻射等,也可能增加瘜肉形成的風險。
6. 腸道菌群:腸道菌群的不平衡可能與瘜肉的形成有關,因為良好的腸道健康對於預防瘜肉和大腸癌至關重要。
大腸鏡幾耐需要做一次?
大腸鏡檢查的頻率應該根據個人的風險因素和醫生的建議而定。但一般來說,可以參考下面是關於大腸鏡檢查頻率的一些建議:
對於平均風險人士:
目前的標準建議是從50歲開始,每10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直到75歲,亦可考慮每1或2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定期監察腸道健康。
如果初次檢查時沒有發現瘜肉或其他問題,並且個人風險較低,則可能在第一次檢查後的下一次檢查可能會推遲至15年後。
高風險人士:
對於高風險人群,如有家族史(一級親屬中有大腸癌或瘜肉病史)、自身患有特定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等,可能需要更頻繁的大腸鏡檢查。
對高風險人士而言,可能需要在更短的間隔(比如每5年或更短)內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