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對糖尿病常有誤解 醫生籲早診早治 免糖尿併發症影響一生

撰文:健康Easy
出版:更新:

「我都不吃甜食,為什麼會患上糖尿病?」你會否也有相同的想法,覺得只有喜歡吃甜食的人才會患上糖尿病?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劉詠恩解釋,吸取過多的脂肪,例如經常食肉、肥膩食物、吸收過多蛋白質,都會讓身體積存過多的能量、卡路里,最終並轉化為糖份,令血糖偏高,如果本身體型肥胖,即使「不吃甜食」都會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必須小心留意。

究竟,香港人對糖尿病有多少誤解呢?

誤解一:糖尿病是都市病,病人總有一個在左右,不是大事!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劉詠恩坦言,糖尿病是一個很常見的病症,平均每10個香港人中便有一人患有糖尿病,雖然是很普及,但如果糖尿病控制不好,可以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因為它可以影響身體上不同的器官,包括增加心臟病、腎病風險,可以影響眼睛,也可以影響神經線,例如導致「糖尿腳」,一旦出現了併發症,往後病情轉為嚴重的風險都會較大。所以糖尿病雖然很常見,但絕對不是小事。

誤解二:糖尿病患者只要「篤手指」結果正常便無須擔心!

劉詠恩醫生表示,若血糖控制得好,患者因而出現小血管的併發性風險可以稍為降低,但始終糖尿病有機會增加其他血管閉塞的風險,所以除了控制血糖之外,患者亦要同時控制好血壓和膽固醇,減低日後出現大血管病變的風險。另外,患者亦要小心糖尿眼和糖尿腎病,這兩種病症的初期階段都沒有明顯病徵,若沒有定期接受檢測,可能會遲了發現,錯過盡早醫治的黃金時期,故建議糖尿病患者應定期留小便檢查蛋白尿,定期接受「眼底相」即視網膜影像檢查去了解有沒有糖尿上眼,以及接受抽血及小便檢查了解腎功能、肝指數等。

劉醫生補充,一般來說,「正常」的血糖指數是指空腹時,「篤手指」結果介乎4至6度以內,而餐後兩小時最好是8度以下,不過不同病人的目標都會有不同,例如會擔心長者一旦因為過於嚴謹地控制血糖而出現血糖過低的情況,繼而會容易暈、跌倒、甚至撞到頭部,類似的危險性會較高血糖大,所以年長人士血糖指數的可接受範圍會相應較寬廣。

誤解三:糖尿病藥物有一定副作用,長期服用對身體有不良效果,若血糖水平理想,便應減藥或停藥。

糖尿病是長期病,不同病人的情況都有所不同。劉詠恩醫生表示,對於較多人患的二型糖尿病來說,病因可能跟胰島素分泌不足夠有關,又或是出現胰島素抗阻情況。如果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夠,暫時醫學界仍未有藥物有完全根治相關狀況。至於胰島素抗阻問題,部份患者的病因與肥胖有關,可以通過控制體重去改善;不過同時亦要視乎患者患病年資去衡量,因為如患上糖尿病的年資越長,通常來說他身體的胰臟功能都會越差,停藥的機會又會較低。

劉詠恩醫生提醒患者,要先了解導致糖尿病的病因,不要隨便以身邊糖尿病患者的情況而決定自己的治療方案,遇有任何疑問應先與醫生商討,再者,現時有不同的治療糖尿藥物,部份甚至對身體都有一些不同的好處,包括有些糖尿病藥物可以減低糖尿心臟病、腎病風險。所以患者即使用藥後能有效控制血糖,亦不應自行停藥,應繼續用藥以減低日後出現心臟病、腎病風險。

誤解四:後生仔比較少會患上糖尿病,50歲後才驗血糖也不遲!

不少人都會覺得年輕人不會患上糖尿病,但劉詠恩醫生指出,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相信與都市人生活 「太方便」有關,例如大家通常會以交通公具代步,很少步行,尤其是疫情過後,不少人都少了出街、四處活動,部份人甚至Work From Home 在家工作,結果導致肥胖,繼而令血糖偏高。劉詠恩醫生建議,有糖尿病家族史、體重過高、有血壓高、有膽固醇高、活動量較低的人士,即使是年紀輕,都應定期接受檢查。另外,如果女士們本身患有多囊卵巢症,都應每年去檢查血糖一次,不要用年紀去定義風險。

劉詠恩醫生強調糖尿病的早期併發症並無明顯病徵,例如糖尿腎病便是其中一種有機會轉變成嚴重問題的併發症,但醫生可於早期階段處方適當的治療方案,減低或是延遲日後需要洗腎的風險。

要有效管理糖尿病,劉詠恩醫生表示,醫生會先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家族史等,去評估解最合適的處理方案,通過血壓、膽固醇、腎功能和肝功能等檢查來評估患者是否有併發症,如蛋白尿、糖尿上眼、神經病變,再決定合適的治療藥物,制定一個個人化的計劃,以配合患者的生活習慣。此外,如果患者本身已有心臟病的情況,醫生更可透過某類型糖尿藥物,如SGLT-2抑制劑、GLP-1激動劑,去減低日後出現心臟病的風險,不過不同藥物的成效及副作用不同,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劉詠恩(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