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肺癌治療觀念 第三代標靶藥助晚期患者高質素存活

撰文:專科醫生
出版:更新:

肺癌標靶治療非新鮮事,已廣被認同是治療基因突變型晚期肺癌時、在化療以外的較佳選擇,但事實上患者非全無後顧之憂,仍須時刻面對「抗藥性」的挑戰。針對本港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肺癌,新型第三代標靶藥物成功克服主要抗藥基因突變,早前更已獲准提前用於第一線,「主動出擊」防止T790M抗藥性出現。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新型標靶藥出現,不只有助控制癌症,更可助患者達致「高質素存活」,重回社交、工作、心理正軌。

本港的基因突變肺癌中,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型肺癌佔最多。臨床腫瘤科專科鄺維基醫生指:「EGFR型肺癌至今成因仍然未明,但醫學界分析,患者大多以亞洲人、非吸煙者、女性為大多數。晚期的患者因沒法單一依靠手術完全清除癌細胞,以往只能走上化療一途。」

第三代標靶藥物 用於一線治療成效顯著

針對EGFR基因突變,目前有多線標靶藥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主要功能是阻斷癌細胞訊息傳遞。標靶藥物副作用少、對抗癌細胞的成效明顯較化療好。近年醫學界再有突破,出現最新第三代EGFR肺癌標靶藥物,鄺維基醫生指:「第三代EGFR肺癌標靶藥物,目前已獲香港衞生署批准提前用於一線治療,意味確診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便可開始療程,能更有效控制病情,延長存活期。」《新英倫醫學雜誌》將第三代與第一代標靶藥物用於一線治療作比較,無惡化存活期分別是18.9個月和10.2個月,成效顯著之外,副作用亦較少。

新標靶藥物「衝破」血腦屏障

晚期肺癌患者中,不少個案的癌細胞已轉移去腦部,影響大腦功能,但人體腦部有「血腦屏障」,藥物難以進入腦部。鄺維基醫生形容,這是以往腦轉移肺癌的治療難關。幸而,第三代EGFR肺癌標靶藥物「入腦性」較強,而且副作用相對輕微,部分副作用如皮膚和腸道反應,也可利用藥物有效紓緩。

第三代標靶藥物 助患者高質素存活

鄺維基醫生說,即使控制得了癌症,但若要長期臥床或失去原有生活,對患者而言未必是最好的結果。所幸的是,由於第三代治療副作用低,患者可做到「高質素存活」,即在治療期間,其身體、心理、人際關係、社交、工作、財政等方面不會受到嚴重影響。

鄺維基醫生表示,肺癌治療是長期抗爭,醫生必須與患者及其家人,就疾病和治療方面,多作溝通和教育,了解患者對治療的期望,以及所有這些因素對患者、家人、照顧者和朋友的影響,才能令「高質素存活」的目標成真。

患者個案:
今年60多歲的余女士,去年確診肺癌時已轉移至腦部。經檢查後證實為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醫生為她處方第三代標靶藥物作單一治療,成效顯著。服藥至今約半年,腫瘤有縮小,生活如昔,看起來與常人無異。余女士的個案體現「高質素存活」,雖癌症屆晚期已沒法完全消滅,但持續有效控制和延長存活期,可助患者維持正常生活。*

臨床腫瘤科專科鄺維基醫生指,目前EGFR型肺癌治療可達致「高質素存活」的目標,長期控制癌細胞的同時,將對生活、社交和心理的影響降至最低。

臨床腫瘤科專科鄺維基醫生提醒患者,各種治療均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和風險。如有疑問,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資訊由臨床腫瘤科專科鄺維基醫生提供

HK-3042 27/10/2019

*相片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