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灼見|評估的真正意義 只有分數的評估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撰文:張樂霈校長
出版:更新:

文:聖公會基愛小學校長張樂霈
大部份學校已完成上學期考試,究竟學生拿到高分數是否等如成功?而拿到低分數是否等如失敗?香港的家長大多只會著重子女是否拿到甲等成績,較少懂得好好善用評估以了解子女在學習上的不足,甚至只會狠狠責罵子女為何成績不理想,導致親子關係變差,因此家長和子女都為考試而倍感壓力。我希望藉此探討評估在學習上的真正意義,讓家長思考應該抱着甚麼態度來面對子女的評估,尤其如何看待評估上的分數意義。

學校善用不同的遊戲學習平台了解學生的學習表現並同時取得即時分析,回饋教學。(張樂霈校長提供)

近年,很多學校為了減輕學生壓力,也開始減少了考試的次數,提倡以進展性評估來了解學生的學習表現。根據教育局課程指引,評估應有多於一種的模式,學校應實施合適的評估政策,以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強弱項,並提供有效的回饋,從而提升學與教的效能。

進展性評估取代考試 助學生了解學習不足作改善

有見及此,我校趨向以進展性評估取代部份總結性評估(考試),於課堂進行多元化的活動,如提問、專題研習、匯報、甚至善用遊戲化學習平台,即時取得學生的學習表現及分析,讓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成效。這些不同類型的進展性評估並不是以分數來釐定學生的學習表現,但對於教師及學生有更大的意義,因為教師能即時知道學生的學習情況,並給予建設性的回饋,讓學生瞭解自己在學習上的不足,並作出適當的改善。

學校於小一雖不設任何總結性評估(考試),但教師透過不同類型的評估促進學生的學習。(張樂霈校長提供)

小一不設考試 培養學生成終身學習

荀子有云:「學不可以已。」我認為學習是一個長遠的進程,而學生在考試中得到的分數並不完全反映他們在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掌握。根據Airasian & Madrus(1972)的分析,總結性評估是用作搜集資料來證明學生完成該課程後能達到的水準,其目的是評定學生表現的等級,好讓他們升班、獲得證書或資歷認可,所以本校於小一不設任何總結性的評估,而是安排不同類型的進展性評估,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讓學生在小學初期的階段多了解自己的長短處,持續改善不足,最重要的是進展性評估不會減低學生對學習的好奇心和動機,反而能夠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

學生於課堂完成任務後進行匯報,再結合教師和同學的回饋,定必是一種有意義的評估。(張樂霈校長提供)

我在學校的家長會常常強調學校評估的政策,不但兼顧了家長、教師和學生的期望,也會悉心佈置多元化的進展性評估,同時不乏合理的總結性評估。此外,學校也重視教師在課業、進展性評估中,能以不同形式給予學生有效益的回饋,讓學生能準確知道自己的強弱項並加以改善。最後,藉此希望家長明白如何善用評估以協助子女改善學習,明白學習不應盲目追求分數,而以令子女成為自信的學習者為終身的目標。

聖公會基愛小學校長張樂霈。(張樂霈校長提供)

作者簡介:張樂霈女士現為聖公會基愛小學校長,從事教育事業二十三年。張校長致力推動課程發展,尤其評估素養,著重學習、教學及評估的連繫,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效能。此外,她帶領各科優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寓學於樂,並裝備學生俱備足夠的知識和技能,以迎接未來的挑戰。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