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七成兒童運動量未達世衞標準 功課學業、空間不足等成主因
香港小童群益會今日(31日)公布《兒童快樂調查2023:運動與快樂》結果,72.7%受訪兒童運動量未達世衞標準,61.8%受訪兒童屬於「不活躍」或「低度活躍」,另外受訪兒童中,逾半數(53.4%)表示想增加體能活動及做運動的時間,惟因功課、學業繁忙,沒有時間、家中空間不足,以及沒有人陪伴而受到阻礙。小童群益會建議平衡學科學習與體育活動的時間;並適度調節課業及考測的要求,令兒童有足夠的時間參與體育活動。
兒童及青少年每日需做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體能活動
香港小童群益會於今年一月至四月進行《兒童快樂調查2023:運動與快樂》,透過問卷訪問801位6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了解他們的運動情況及快樂程度。
按世界衞生組織建議,5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平均每天應累積最少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調查結果顯示,逾七成(72.7%)受訪兒童運動量未達世衞標準,逾六成(61.8%)受訪兒童屬於「不活躍」或「低度活躍」。有38.5%的受訪兒童表示相比疫情前進行體能活動及做運動的時間減少。與2018年的調查比較,符合世衞建議標準的兒童比率由36.9%降至27.3%,屬於「不活躍」或「低度活躍」的比率則由53.9%增加至61.8%。
半數稱想做運動但受到阻礙
另外,調查中約半數受訪兒童表示「很想」或「幾想」與父母一同做運動,四成多(46.7%)受訪兒童同意親子運動有助他們建立運動習慣;相比沒有進行親子運動的兒童,經常進行親子運動的兒童親子關係更親密、快樂程度和生活狀況滿意度更高;約四成(40.2%)兒童期望社會服務機構舉辦親子體育活動。
受訪兒童中,逾半數(53.4%)表示想增加體能活動及做運動的時間,惟因功課、學業繁忙,沒有時間、家中空間不足,以及沒有人陪伴而受到阻礙;而促使兒童維持或增加體能活動及做運動的三大因素則是喜歡做運動的感覺、需要鍛鍊身體,保持健康,以及有同伴定期一起做運動。
運動時數愈長 快樂程度評分愈高
調查亦顯示,兒童的運動時間越長,其快樂程度和生活狀況滿意度越高。一周運動3.5小時以下的兒童,其快樂程度為7.02分;而一周運動7小時或以上的兒童,其快樂程度為7.64分。香港小童群益會總幹事劉翀表示,親子運動與兒童的快樂程度、生活狀況滿意度和親子關係親密度呈正向關係,因此鼓勵家長親身陪伴子女進行親子運動,藉此增進彼此的關係。
小童群益會亦建議平衡學科學習與體育活動的時間,並適度調節課業及考測的要求,令兒童有足夠的時間參與體育活動;另外亦建議政府應檢視社區運動配套、場地及設施,讓兒童有合適的環境和空間參與運動,亦應多鼓勵僱主推行家庭友善僱傭措施,讓家庭有更多親子時間進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