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發局辦中小學生紮作編織體驗 藝術家:希望將工藝技術傳承下去

撰文:盧嘉傑
出版:更新:

藝術發展局主辦的「第十六屆校園藝術大使計劃」的其中一項目「青藝週」,今年以中國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為主題,並設有具特色的體驗活動「花開有時 花落有期」紮作編織。今次是首次將屬於非遺的紮作工藝與編織藝術跨界別合作,場內每一件藝術品都是以竹篾製成,再融入編織元素在其中,使作品更豐富多樣。更重要的是,兩代藝術家與一眾來自中、小學的校園藝術大使經過十堂的紮作及編織工作坊,共同創作出木棉花裝置藝術,編織藝術家Breakthrough Art Studio的阿郁表示,希望將工藝技術傳承下去。

藝術發展局主辦的「第十六屆校園藝術大使計劃」,今年重點活動是「花開有時 花落有期」紮作編織體驗活動,讓中、小學的校園藝術大使跟隨紮作及編織藝術家,共同創作木棉花裝置藝術。左起:藝術家杜煥、編織藝術家Breakthrough Art Studio阿郁及Cecillia。(盧嘉傑攝)

世界之約策展人Vicki表示,今次的主題是木棉花,平時不太起眼,花期來臨之時一朵朵火紅色的花才會被注意到,正如一些傳統工藝會隨時代過去而被淘汰,但一些會繼續流傳下去。雙方都是首次與其他團體共同創作藝術品,更形容為「兩邊crossover」創作,同學亦跟隨上十堂紮作及編織,希望讓同學知道做藝術可以很自由,不要被「框住」。

世界之約策展人Vicki(左一)表示,木棉花為主題,旨在呈現木棉花的成展週期如花開花落終有時的自然定律。(盧嘉傑攝)

紮作編織CROSSOVER 呈現木棉花成長週期

藝術家杜煥居於長洲,家後方有一片木棉花樹,每逢木棉花盛開的季節,都會讓杜煥想起全身呈白色的「吹綿蟲」,故此今次在設計上除了呈現木棉花開的形態,還有花開下的吹綿蟲。杜煥表示,吹綿蟲頑強的生命力與木棉花相似,將木棉花栽種於不同大小的花盆,它都會跟隨盆的大小生長。他指,木棉花吹落時候,使他聯想到吹綿蟲爬行的形態,故今次的藝術品有木棉花開的一刻,木棉花種子隨果實綻放飄落的時刻及寓意飄落一地的吹綿蟲,呈現木棉花完整的成長週期。

共同創作產生火花 寄望傳承工藝技術

阿郁表示,整個創作過程當中,杜煥會分享他的想法,他們又會將方法分享給學生,學生的想法亦會令他們思考未曾想過的角度,彼此產生新的火花,希望工藝技術好像木棉花的種子,飄到哪處都能生長,傳統美學就能傳承下去。

被問及參與的藝術大使的表現時,杜煥表示,從一開始學生未必太感興趣,但經過10堂時間,學生普遍表現積極。至於另一編織藝術家Cecillia表示,初時女同學對編織較有興趣,後來連男同學也樂在其中,甚至於最後課堂更想回家多織一條。

編織藝術家Breakthrough Art Studio的Cecillia即席示範使用織布工具。今次活動除了展出相關的藝術品外,還有紮作、織帶等工作坊。(盧嘉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