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調查|66%受訪學生每次閱讀少於半小時 四成不會閱讀整本書

撰文:陳麗娟
出版:更新:

香港教育城今日(8日)公布學生閱讀習慣問卷調查結果。調查發現受訪學生閱讀呈碎片化,66%每次閱讀時間少於30分鐘;師生對閱讀習慣想法有巨大落差,教師認為碎片化閱讀有負面影響。

教育城為了解學生閱讀新現象,於今年5月至6月期間向中學生和老師進行問卷調查,共收集到7,423位學生及156位老師的有效問卷。

雙刃劍的碎片化閱讀

調查發現,29%受訪學生每次閱讀少於15分鐘、37%於16至30分鐘內,即整體66%每次閱讀時間少於30分鐘。七成學生傾向在短時段下閱讀,如上學或放學途中、小息、早會及閱讀課/周。

大部份教師同意碎片化閱讀對學生閱讀能力帶來負面影響,包括閱讀連貫性下降、缺乏耐性、;七成老師則希望學生可以閱讀16至30分鐘。

+1

師生對閱讀完整性看法有巨大差異

九成教師認為學生閱讀完整作品很重要,遠高於學生(17%)認為閱讀完整作品的重要性;四成學生不會閱讀整本書。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圖書館主任凌秀慧老師則很欣慰學生能利用碎片時間閱讀,「把握時間閱讀是好事」。若能集中閱讀20分鐘,效果是顯著的。她表示,提高閱讀效能的前提是對作品具一定的知識儲備及背景認識,而碎片閱讀正能幫助了解背景。

若學校/家長要求閱讀,時間會較短。(陳麗娟攝)

凌老師猜測兩者差異,是因為參與調查的學生閱讀書籍種類多,其中包括理科及商科,學生只需閱讀有用部分,而參與調查的多為中英文老師,文學作品才需完整地了解故事的起承轉合。

+2

教育城行政總監:碎片化對閱讀能力不一定負面

85%學生表示閱讀涵蓋範圍集中。教育城行政總監魏遠強猜測主要原因是大數據下的信息繭房,各平台會推送重複內容給用戶,他指此問題難解決。

基於調查結果,教城建議:學校宜參考學生閱讀模式調節閱讀安排;營造閱讀氛圍,不宜硬性要求;多元化閱讀模式,尋求不同平台機構向學生提供閱讀方式以提高閱讀動機。

魏遠強認為碎片化對閱讀能力不一定有負面影響,關鍵是在於閱讀的動機、環境以及內容。他認為要提高學生的閱讀動機,建立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可以從家長或朋輩方面入手,及創作豐富且吸引的作品內容。

香港出版會會長李家駒表示,手機的普及令碎片化閱讀無可避免。他指閱讀應該是興趣,而非學習,否則「學生一定不會將閱讀變味興趣」。他認為社會應該着重提升閱讀興趣,以創新的閱讀方式推廣,如電影,多媒體或展覽等。

香港大學圖書館執行館長胡美華表示,大學校園圖書館開始引入特色閱讀活動,如展覽、網上電子新書閱讀,具互動的讀書會等來提升學生的閱讀效能;對中小學生來說,閱讀比賽、陪同閱讀等互動式活動是好的推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