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 | 取消總理記者會背後:中美俄不同的政治傳統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過去30多年,被外界視作中國全國「兩會」焦點話題的總理記者會在今年被取消。

3月4日,新聞發言人婁勤儉表示:「明天,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就要開幕了,李強總理將作政府工作報告,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受國務院委託將向大會書面提交計劃報告和預算報告。應該說,社會的主要關切在上述三個報告中都有具體的回應。這三個報告經大會通過後,將向社會公布,媒體和公眾都能很方便地了解相關內容。同時,大會新聞中心將增加部長記者會和『部長通道』的場次和出席人數,邀請國務院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就外交、經濟、民生等主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權威解讀有關政策措施,對社會關注問題作深入解讀和說明。此外,還將舉行代表團『開放團組』活動,辦好『代表通道』等,為中外記者提供更多的採訪機會。統籌考慮以上安排,今年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不舉行總理記者會。如無特殊情況,本屆全國人大後幾年也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

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化讓許多人感到驚訝。但如果把中國與美國、俄羅斯進行對比,會發現不同國家關於記者會的安排反映不同的政治傳統。在中國,總理記者會最初產生於李鵬擔任總理時期,經歷朱鎔基、温家寶、李克強三位總理的整個任期,去年李強擔任總理後曾在記者會「首秀」。過去30多年,總理記者會是海內外媒體少有的能與中國政府首腦進行直接交流的機會,是中國高層領導人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平台。不過,在中國政治體系中,總理並非最高領導人,經過近些年來黨政關係的重塑,總理開始更多偏向經濟、社會、民生領域的事務。

2024年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Reuters)

中國最高領導人同時包含三重身份: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與軍委主席。但並沒有記者會慣例。今年和未來數年都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意味着今後中國政府記者會的重點將以部長層級為主,高層領導人層級如無特殊情況將不再有記者會。這既是近些年來中國官場日益注重「講政治」,黨政關係重塑與國務院角色變化的結果,又其實是高層領導人要保持低調、神秘的中國政治傳統在今天社會的某種投射。

相對而言,美國獨特的政治傳統與政治文化,讓美國政府長期處在媒體影響之下。在美國政治體系中,舉行記者會,與媒體打交道,可以說是政治人物的家常便飯。拜登(Joe Biden)是2021年1月20日宣誓就職,兩個月後的3月25日便舉行首場總統記者會,後來又經常與記者有交流,舉行不同的記者會。可以說,媒體對美國政治的影響既深又廣,政治人物甚至不得不學會與媒體相處。這雖是美國媒體監督的構成,卻也容易讓政治人物言多必失,把心思放在怎樣更上鏡和說俏皮話。

俄羅斯總統的年終記者會是過去一些年外界觀察俄羅斯政治走向的重要窗口。自2001年以來,普京(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幾乎每年都會舉行年終記者會,直接回應媒體提問。迄今為止,只有兩次例外,一次是他擔任總理的四年(2008年-2012年),另一次是2022年他破例不召開年終記者會。普京最近一次年終記者會是在2023年12月15日召開,他在4小時4分內回答了67個問題。

中國、美國、俄羅斯的政府記者會有不同形式、類型與層級,媒體在三個國家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國取消總理記者會,反映的是中美俄不同的政治傳統與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