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問中國經濟之一:無需感嘆5% 丟失的3個2%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2024年「兩會」召開,中共二十大換領導班子之後,由李強帶領的新政府帶來的首份《政府工作報告》,而今屆兩會,最受關注的話題,就是中國經濟發展問題。
「中國是2023年的輸家」、「中國是反全球化的輸家」、「中國是貿易戰的輸家」……這是《華爾街日報》在2023年歲末報道中國時用的句式。此外,「中國經濟是否會陷入『停滯的十年』」、「中國經濟陷入惡性循環」這些雜音也不絕於耳。當然,西方媒體將中國定義為「loser」,這不是一個新聞,而是西方媒體多年來的慣用伎倆,同「中國崩潰論」、「中國經濟登頂論」如出一轍。然而現實卻是,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新能源等新賽道遠遠超越西方發達國家、中國汽車出口量已經超越日德成為全球第一……正如中國外交部所言:中國經濟沒崩潰,反而「中國崩潰論」屢屢崩潰。
但從數據上看,確實「出口連續數月下降」、「吸引外資創歷史新低」,「消費者信心指數委靡不振」,從社會層面來說,更存在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信心不足是目前中國經濟的一個主要問題」也是一個事實。有人說:「微觀經濟感受才是真實的,無法用宏觀數據修飾、打扮出來」。但是,難道說5.2%仍高於大部份經濟體的GDP增長是「粉飾」的數據嗎?更何況需要注意的是,炒作「中國經濟陷入疲態」時,年均增長仍在全球大國中領先的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已經悄然發生。
哪個才是真實的中國?何謂好?何謂不好?是看數據還是憑感覺?我們將通過十三個角度試著回答。

【《香港01》將陸續推出《十三問中國經濟》系列文章,此為第一篇】

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召開,國務院總理李強進行工作報告。(香港01)

3月5日,李強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中首次作《政府工作報告》,將202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再次定為5%。

回看10年,2013年至202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從59.3萬億元增長到121萬億元,年均增長6%以上。從時間線來看,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20年、2021年,中國GDP相繼跨越60萬億元、70萬億元、80萬億元、90萬億元、100萬億元、110萬億元大關,2022年突破120萬億元。在這樣的基礎上,初步核算2023年GDP為126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這個數據一公布,多少有些差強人意。都知其不易,但亦會黯然感嘆一番「高增長」真的不再。輿論更加擔心增長率的步步走低。

內地今年陸續爆出多宗房地產商倒債事件,鄭永年認為,內地數量型擴張的房地產已經到了終點。(新華社)

須知,中國過去30年經濟發展最大的動力源來自三個方面:一個是房地產,一個是基礎建設,還有一個是就是人口紅利。

必須承認房地產為中國的經濟奇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98年國務院「23號文」明確提出「促使住宅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003年國務院「18號文」進一步將房地產定位為支柱性產業。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開後,居民住房需求愈來愈大。從房地產開發投資活動,到居民生活用房以及與之相關的消費活動,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貫穿於中國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甚至對建築、建材、物流、金融等各行業的生產活動都有廣泛的帶動作用。

在1998年、1999年時,中國房地產一年新建房的交易銷售量剛剛達到1億平方米。從1998年到2008年,這10年裏漲了6倍,實際上原本可能漲到8倍,2007年的銷售量本來已經到了差不多7億平方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有所縮減。但到2012年前後,房地產的交易量翻了一番,從6億平方米增長到12億平方米。從2012年到2018年,又增加了5億平方米。而後到了2021年峰值的時候,銷售量接近18億平方米。

就這樣房地產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火車頭之一。2000-2020年中國房地產業增加值由4141億元增加到7.5萬億元,房地產業占GDP比例由4.13%增加到7.34%,創近20年新高。特別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房地產業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引擎之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甚至超過了出口貿易。

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早前表示,內地現時的房地產供應過剩,「14億人可能住不完」。(視覺中國)

住房制度全面市場化以來,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增加。2000-2020年房地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從4.8%波動增至13.9%。從時間點上看,在2009年、2016年和2020年,GDP增速降低而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4.2%、12.9%、13.9%,是三個極值。

但多年來,房地產市場出現過熱跡象,存在高杠桿、高庫存、價格虛高等問題,顯示出調整迫在眉睫的態勢。特別在高杠桿操作的背景下,房地產行業對金融體系穩定性具有較大影響。2021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8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持續整治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的通知》,重拳整治房地產市場亂象,該通知不只明確了重點整治的對象、內容,還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力爭在3年內實現房地產秩序的好轉。中央一再明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全面落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房地產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在一連串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行政性限制措施後,近兩年,房地產市場交易活躍度下滑,多地新房、二手房價格處於下跌通道。房地產行業連續三年處於收縮狀態,特別是去年4月份後房地產市場明顯出現邊際轉弱跡象。這直接影響體現為土地市場成交量下滑,基建投資萎縮,房企利潤下降直接拖累GDP增速。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導致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更加緊張。同時,房價波動也影響居民消費,購房信心減弱將抑制內需增長。此外,房企及相關上下遊企業也受到影響經營困難。

保守估計,2022年-2023年,如此程度調整房地產市場,導致中國GDP增幅至少減少兩個百分點(2%)。而預計,中國2024年的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恐怕還將會收縮,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仍將導致中國GDP增幅減少一個百分點(1%)。

事實上,過去25年房地產交易總量之所以如此瘋狂,有四個原因:一是城市化,二是舊城拆遷改造,三是住房質量改善,四是人均住房面積從1990年的中國人均住房面積只有6平方米,已達到近50平方米。這些因素在今後都會逐漸淡出,相信房地產的拉動,不再會有過去25年的情況,這一點需要有清楚認知。

2011年至2015年則是「十二五」規劃時期,在這個時期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城鎮化率首次超過50%,貨物進出口總額和對外投資首次躍居世界第一。2011年,全長1318公里的京滬高速鐵路開通運營,到2019年6月,京滬高鐵已經運送10.3億人次。(VCG)

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同中國城鎮化有直接關係。中國城鎮化率1978年為17.92%,1998年為33.35%,2022年為65.2%。1998年至2023年,翻一倍的城鎮化率催生了大量房地產需求,同樣,中國急速城鎮化也「膨脹」了基礎建設投資。

三峽工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京滬高鐵⋯⋯說起基礎建設,水利工程、交通樞紐、信息基礎設施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領先的成果。必須承認,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為中國的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最堅實的基礎,更切實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相對應的是,基礎建設投資從來都是最大頭。數據顯示,1954-2008年,全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累計達到365304億元,年均增長13.7%,比同期國民經濟年均增幅高2.4個百分點。特別是2003年到2008年是迅猛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累計完成投資246770億元,年均增長24.5%,比同期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高8個百分點。

高盛研究了城鎮化與經濟增速間的關系,高盛預估,城鎮化率每提高1%,就會帶動中國GDP 1年內增長0.8%,5年內增長3.5%。這與近期另一個關於中國城鎮化和經濟增速的學術研究相符:中國城鎮化率每提高1%,GDP長期將增長4.8%。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是中國人的樸實理念。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世界級港口群。截至2022年底,中國公路總裏程達到535萬公裏,10年增長112萬公裏,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裏程17.7萬公裏,穩居世界第一截止到2023年底,中國營業的鐵路總裏程已經達到了15.9萬公裏,其中有4.5萬公裏是高鐵,位居全球第一。全年旅客發送量達到36.8億人次,貨物發送量達39.1億噸,運輸總收入達9641億元,均創歷史新高。但很顯然,這一波基礎建設隨著中國的城鎮化率來到了65%,也到了極值。

分析指,投資者要小心中國基建投資驟然縮減對經濟的影響。﹙路透社﹚

必然,未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現代化建設也好,以5G 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主新基建也好,都必然會繼續這方面的基礎投資,但最瘋狂的階段已經過去。也就是「鐵公基」事實上已經走入歷史,也不會再依靠基礎建設投資拉動(編按:「鐵公基」指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重大基礎建設,或鐵路、公共設施等基礎建設)。這一方面亦保守估計,會導致中國GDP增幅減少兩個百分點(2%)。

再有一個,就是經常被說的人口問題。但這裏並不想探討「人口紅利」。而是樸實的看中國14億人口這個數量。中國已經在2022年首次出現了人口負增長,且2022年開始至2035年,退休人口數量將大幅增加,因為第二次嬰兒潮時出生的人口年滿60歲,步入「退潮期」。僅從數字上看,14億人口估計是中國人口數的極值。要知道,人口增長所帶來的不僅僅是討論最多的「人口紅利」,伴隨著有人需要的衣食住行等等,這就意味著這一部份的增長都會減少。所以,從這個維度來說,由於人口極值,「人口紅利」的減少也好,相關人的投資、消費也好,做一個保守估算,中國GDP增幅恐怕也會因此減少兩個百分點(2%)。

我們必須要認識到,中國改革開放後,極端的歌舞升平一路發展,可以說是登峰造極,大批量、大規模形成了一個頂點,到了頂點以後,必然是需要調整的,需要穩下來。這也是中央最近幾年一直在強調「穩中求進、以進促穩」。上述房地產、基礎投資、人口三個維度,這些年都已經是來到了頂格,所以迎來了結構性、趨勢性、拐點性的調整。如果說這3個2%分散在10年當中消化,恐怕經濟的感受不至於如此強烈,但必然發生的事情偶然間撞到了一塊,就形成了很深的陣痛。

《政府工作報告》將2024年GDP增長目標再次定為5%,這是一個合理的預期,也是任務目標。其實,很多人都懷念兩位數的經濟增長,那都是在前文所述的大浪潮下下發生的,如果扣除上述三個「2%」,基本上就是如今大於5%,介乎於5-6%經濟增長的範圍,這是符合經濟運行基本情況的。且(中國)「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中國還處於轉型的大過程當中,陣痛是必然的。當然,這個增長速度也必須保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讓發展的問題必須回到發展中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