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車南下」雪藏十年後再起 粵港「跨境自駕遊」留待配套檢驗
自從2019年的修例風波揭示港人反中情緒高漲後,北京就不斷加快中國大陸和香港融合的步伐。最新的例子,是香港特區政府上周透露正研究從明年起分兩階段落實「粵車南下」,允許廣東省私家車入境香港。消息傳出後,立即引起香港社會關注,成為翌日多份報章報道的重點新聞。
其實,這項俗稱「粵港自駕遊」的措施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2012年,港府與廣東省政府已部署推行類似的計劃,容許兩地的車輛跨境自駕遊。然而,當年正值陸港兩地矛盾加劇,當局一公佈該政策的初步構思,隨即引起社會強烈反對。
其間,相關的抗議活動一浪接一浪,此起彼伏,愈搞聲勢愈大。許多港人紛紛透過簽名運動、遊行等抗議粵港自駕遊,聲言不滿內地車輛抵港、擠佔香港的公共空間云云。
面對社會上反「粵港自駕遊」之聲不絕於耳,港府後來軟化立場,改口稱會慎重考慮民眾對自駕遊計劃的憂慮,強調內地私家車來港自駕遊的計劃並沒有具體的時間表,該起風波才逐漸平息。
時隔十年,廣東省政府在今年7月推出「港車北上」計劃,允許符合資格的香港私家車直接駕車到廣東。「港車北上」實施四個月後,港府也考慮再次推動「粵車南下」,允許內地私家車入境香港。
俗語有雲,十年人事幾番新。與十年前相比,香港社會出現了很大變化,目前對粵港自駕遊的阻力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大,除了是因為反對派幾乎消聲匿跡之外,主要還有以下三點原因。
首先是除了三年疫情,粵港兩地人員過去10多年往來、經貿合作更加頻繁,越來越多的人來往兩地居住、經商、就業或者探親旅遊。隨著陸港兩地的融合加快,雙方對包括「粵車南下」在內的駕車往來兩地的交通需求也進一步增大。
其次,香港經濟在今年疫後發展疲乏,港府苦無對策。許多人相信「粵車南下」對香港經濟有正面促進作用。「粵車南下」一推行,將便利內地民眾到香港玩樂,刺激香港旅遊和零售餐飲等行業,連帶刺激本地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
最後,近年北京銳意要促進港人民心回歸。「粵車南下」政策實施後,將可以促成粵港兩地構成「一小時生活圈」,有利促進兩地交流。這是陸港融合的重要里程碑。「粵車南下」在政治層面上來說,完全是正確的措施。
事實上,中國和周邊部分國家早已有跨境自駕遊的合作。例如越南媒體日前報道,中越邊境自駕遊活動在疫後三年又再次開通,內地遊客從10月底起可以開車通過東興口岸到越南旅遊。若香港仍不開放給內地車入境,顯得有點說不過去。
當然,有一些客觀因素尚需要當局考慮。一是香港地少人多、車多路窄。交通擠塞問題長期困擾香港。目前香港的私家車數量已經過多,一旦實施「粵車南下」計劃,恐怕會令香港的交通擠塞問題加劇。
二是技術上的問題。眾所周知,陸港兩地的駕駛習慣並不一樣。香港在97年回歸中國後,仍然沿襲英國式的交通規則,車輛靠左行駛,司機位置在車輛的右側。這些規則剛好和內地相反。許多港人都擔心香港若開放內地私家車到香港自駕遊,將會增加對本地交通安全的壓力。
有人就此反駁,過往內地過境私家車在香港涉及的意外事故比率極低,說明絕大部分內地司機駕車來港時都能遵守香港的交通法例,社會不應對內地司機存有偏見。從資料來說,這的確沒有錯。但人的情緒畢竟是主觀的,很難用理性的角度去說服一部分有以上擔憂的港人。
總體來而言,支持「粵車南下」的港人大多是從政治和經濟的因素考慮,認為措施有利粵港兩地融合發展。反對者撇除那些對內地有嚴重偏見和不滿情緒的人,更多的是從生命安全和生活空間層面看到自駕遊可能帶來的弊端。兩種觀點各有各的道理,令事件成了各執一詞的混戰。
港府或許也知道「粵車南下」的爭議性頗大,近日多番主動解釋「粵車南下」初期設有配額,也會限定範圍,車主只能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的停車場泊車後,再改坐其他交通工具到香港市區。至於第二階段的粵車進入市區,既讓內地車主自駕來港,則暫時沒有時間表。平心而論,港府這個說法是務實的。
「港車北上」和「粵車南下」確實有利粵港兩地融合發展。但要讓這兩項政策對兩地居民帶來更多好處,還是要先做好充分的配套安排,否則隨時會適得其反,出現相反的效果。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