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西方置死地而後生 中國正在「重塑」全球晶片產業
華為低調開售最新機型Mate60系列和折疊屏手機MateX5,在全球科技領域引發了海量的關注和討論,在經歷3年來自美國的技術打壓和制裁後,中國是否已在高級製程晶片領域突破了封鎖、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美國為獲得競爭優勢而強行打破原有國際產業鏈的行為在世界半導體行業引發了什麼連鎖反應?而中國在晶片製造領域的迅速崛起,將給原本以台積電、三星為代表的業內巨頭帶來什麼衝擊?如何看待華為新機中那些引人矚目的「專有功能」?
針對以上問題,《觀察者網》專訪了中國通訊產業知名觀察人士項立剛老師。
記者:首先能否請您談一談近兩年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和市場的總體形勢,和行業巨頭們當初的預判是否一致呢?
項立剛:最近兩年,整個全球半導體產業可以說是「風雲變幻」。2020年,美國開始加大在科技上對中國華為的制裁力度,導致了業內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首先,華為為了生存和發展開始大量備貨晶片,華為大量備貨導致業內擔心未來供貨短缺,於是也跟進備貨,需求的急遽增長引來很多國際炒家下場;所有人都開始囤貨後,2020年至2021年期間,全球晶片市場出現了80%的缺口,很多依賴晶片的企業無法正常開工,一兩塊錢的晶片價格漲到20塊。
這種局面進一步影響了整個世界半導體產業對於晶片生產的判斷:大家認為,全球晶片大規模短缺的局面將會持續很長時間,於是美國逼迫台積電搬到美國,又逼迫三星到美國投資,英特爾也準備在美國大規模投資。中國、日本、韓國、歐洲和台灣都在晶片產業進行了大規模的擴產和建設。
2020到2021年,中國也啟動了大規模的晶片企業建設,每年從ASML購買80台以上的光刻機,從日本買20台左右的光刻機,上海微電子這樣的本土企業每年大約生產10多台光刻機,加在一起中國大陸一年就添置了100多台光刻機,又重新建設了10家左右的晶片企業。
這一切都導致了2022年晶片產業出現了重大轉折,全世界的總體格局從短缺轉向了過剩。當國際炒家把囤在手裡的晶片開始往外吐的時候,產業出現了崩盤的現象。今年整個晶片產業一片哀鴻遍野,三星、高通、英特爾的經營都面臨著一定困難,台積電1-7月份市場份額下降了13%,三星連續十幾個月利潤下降,而且這種情況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全世界對於晶片需求的增長是有限的,而近三年各國在晶片上的投入擴張卻大大超出這個額度。雖然前一兩年晶片漲價的時候,這些巨頭也賺了不少,但很有可能未來會出現大量生產出來的晶片找不到買家的情況。
總的來說,這兩年的晶片產業可以說像過山車一樣風雨飄搖——晶片短缺時一片哀鴻,大量投入後晶片過剩時,又是一片哀鴻。
記者:這是否意味著中國自主製造晶片的崛起會給全球晶片產業鏈帶來不可逆改變?
項立剛:當中國的晶片自給率只有5%時,全球晶片貿易總額3500億美元很大一部分賣給了中國,晶片進口是超過石油的第一大單,這就涉及3000億美元以上的產值。以前,我們遵循國際分工的原則,拿著這麼多錢去買晶片,然後給全世界提供便宜品質又好的新產品,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因為美國的打擊,我們必須要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了。
我預測今年年底我們可以達到25%的晶片自給率,明年將會達到35%,明年後年產量會有大規模的「噴發」。2025年中國的50%自給率肯定沒有問題,這個數字甚至會沖到70%。
如果中國晶片實現了50%的自給率,就意味著美國、韓國、日本、台灣失去了1500億美元的市場,如果自給率能達到70%,那就是2000億美元的市場。也就是說世界上絕大部分的晶片貿易市場格局都被改變了,對於許多晶片企業將會帶來巨大的衝擊。
這種效應已經在最容易突破的晶片領域——存儲晶片上初步顯現出來了。以前存儲晶片的主導國家是韓國,我們經常看到新聞,某個韓國晶片廠又失火了,某個韓國晶片廠被水淹了,緊接著就是存儲晶片的大規模漲價,三星海力士賺得盆滿缽滿,一個TB的SSD移動硬碟賣到1500元。
中國的晶片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大規模投入市場後,現在一個T的移動硬碟降到了100多塊錢,然後韓國的晶片廠再也不失火、再也不被水淹了,三星的利潤也連續十幾個月下降,下降了95%以上。
先進製程晶片產業很快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7納米以及再往上走的5納米、3納米的晶片主要應用在智能手機、GPU和部分智能汽車上,無論是市場需求還是增長空間都比較有限,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本來這就是一個不大的市場,在原本產業鏈上全球分工合作是可以良性迴圈的,現在我們被逼迫有所作為,一旦技術取得突破可以量產之後,很有可能會把先進製程晶片也打成「白菜價」,從美國的設計企業到台積電這樣的代工企業,都要面臨很大的衝擊。
這不能怪我們,我們是被逼著有所作為的,《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中我們原本留了30%的缺口去買先進製程和其他國家進行技術合作和產業鏈分工,但現在是有先進技術的國家一定要卡我們脖子,逼迫我們90%、100%都要自己做。好的,現在我們做出來了,最後的結果對誰有好處呢?
記者:最近華為在晶片領域取得了突破,一方面高端晶片的國產化已經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另一方面美國未來也會對中國進行更加嚴厲的封鎖,您如何看待中國高端晶片領域未來的發展?
項立剛:作為一個行業觀察者,我特別高興華為的突破打破了美國的封鎖,給中國的整個產業帶來了信心。
對於中國的晶片產業,很多人有一個誤解,認為中國政府投入了上萬億的資金但做不出像樣的晶片,一說晶片就是「造假」,就說晶片產業存在問題。情況恰恰相反,可以說這二三十年來,直到2018年,中國政府雖然對晶片領域有一定的關注,但大的投入幾乎沒有。一直以來,我們國家遵循全球化中的產業分工,認為自己造晶片投入大,回報不高,而國際上的產業已經比較成熟,所以我們不如把精力集中在終端產品的製造上。所以直到2018年,我們的晶片自給率都只有5%,95%的份額都是從美國、韓國和台灣進口,留給中國晶片產業的空間是非常小的。
直到2018年貿易戰開打,我們開始加在晶片上的投入,在極短的時間內我們要把廠建起來,要培養相關的人才、還要在原材料、設備、配件方面做支撐,雖然對我們是很大的考驗,但最終的效果是非常好的。目前我們的自給率已經達到了17%,今年年底我個人分析可以做到25%。
但是,我們之前的投入產出主要集中在28nm以上的成熟製程的晶片,7nm、5nm這樣先進製程晶片製造需要的EUV光刻機我們一直是被封鎖的,社會上一直流傳的是比較悲觀的言論,甚至有人認為造光刻機比造原子彈還要難100倍,即使我們能做出來,至少也要10年、20年。
然而華為Mate60向我們證明了:第一,我們不但可以做成熟製程的晶片,先進製程的晶片也有所突破。我們不但能做出來,而且可以放在一個成熟的產品裡,使用效果也是非常好的;第二,這是從設計到製造的綜合能力;第三,它不僅僅是科研成果或是小批量的試點,而是大面積的量產和上市。
雖然我們還沒有達到頂端,還需努力完善,但我們已經具有了晶片全產業鏈的基本能力,已經看到了曙光和希望。現在距離2020年過去了三年時間,三年內基本拿下,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才智和不屈不撓。有了更強的抗壓和抗打擊能力,我們未來面對制裁的反擊能力也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記者:您剛才提到了台積電,確實這次晶片產業格局的大調整不可避免會影響到台積電。這兩年我們經常聽到台積電要去美國、德國、日本建廠的消息,包括要擴建在中國大陸的晶片工廠。台積電是如何佈局自己的生產的,在中國的建廠和在其他國家的建廠有什麼不同?
項立剛:台積電最近幾年可謂如日中天,甚至島內的「台獨」勢力都把台積電稱為「護國神山」,台積電也覺得自己有了絕對領先的強大晶片製造能力和重大影響力。
其實,所謂的影響力,不過是這幾年特殊狀態的產物。最強大的企業應該是英特爾這樣有自己的晶片設計能力、自己的晶片生產能力,在全世界有CPU和伺服器,有世界最強大的計算中心,它完全和台積電不是一個等級的。
台積電的作用之所以會凸顯,是因為2016年它引進了EUA光刻機,可以把晶片做到7納米。這時候,蘋果和華為兩家全球智能手機的頭部企業率先在產品中使用了7納米的晶片,就帶來了台積電在全球先進製程晶片中的主導地位。而2020年全球晶片短缺使得台積電的地位再一次被虛假抬高——大家都認為我們需要更加先進製程的晶片,但我們做不出來,所以台積電就很重要——這也使得台積電的心中充滿了一些傲慢的想法。
接著,美國想要把台積電搬到美國去,在鳳凰城給台積電規劃了一個基地,預留了5座晶片廠的地皮,說是以後要把最先進製程晶片的產能搬到美國去。德國人也在德累斯頓規劃了台積電的晶片廠;日本也想讓台積電在當地蓋新的晶片廠。台積電在中國的上海和南京都已經有晶片廠了,2021年台積電還打算在南京浦口擴廠,這件事我一直是堅決反對的。
我們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台積電去美國,是要做5納米、3納米甚至2納米的晶片工廠,搬去德國、日本的也是先進製程。而它在南京浦口擴產的是28納米的成熟製程。而中國到2023年建成的10座以上晶片製造企業中大多是做成熟製程的。台積電在大陸的生產,就是要來打擊大陸自己的成熟製程晶片企業。
一方面,台灣地區的客觀條件使得台積電在島內擴廠不現實,於是選擇在台灣只做先進製程,把成熟製程的生產轉移到大陸來,利用大陸的政策、人才和水電資源做出晶片和大陸新成長起來的成熟製程晶片製造企業競爭,我想這對我們剛崛起的晶片產業的發展肯定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台積電在美國的建廠目前遇到了很大阻力,原來說2024年建成的廠至少要拖到2025年,不僅建設速度慢,當地也找不到像樣的工人。目前世界晶片產業的未來走向還不明朗,面對競爭者的追趕台積電的領先地位能夠保持多久還是未知數。
當然,對於台積電的領先我們也是尊重和高興的,因為那也是我們中國人的企業,但是如果台積電為了自身利益在大陸掙了錢為美國、德國的廠區輸血,甚至在島內充當「台獨」勢力的「護國神山」,我們是堅決反對的。
記者:這次華為接連發佈了Mate60系列和MateX5最新折疊屏手機,您都在第一時間試用體驗了。隨著華為取得的令人振奮的突破,未來美國在技術上的「圍追堵截」和「霸王條款」也會隨之加碼,作為一名產業觀察者您怎樣看華為未來的前景?
項立剛:首先,我是一個樂觀派。我的樂觀首先來自對於我們民族和中國人的創新精神和奮鬥精神的自信。20多年前,全世界那些最著名的企業是摩托羅拉、北電、朗訊、諾基亞、阿爾卡特、薩基姆、飛利浦這些企業,在中國的業內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而那時中國的中興、華為、大唐、烽火都還很弱。我們用了20年的時間,轉眼一看,那些「神」一樣的企業很多都已灰飛煙滅,而我們靠著自己的專業精神和奮鬥改變了產業格局。
從2020年「科技戰」打響,我說2023年我們會把晶片做出來,很多人不相信,甚至連我的家人和孩子都罵了。但我身處通信行業,親眼看到晶片領域非常多的企業在努力、非常多的人才在下功夫、非常多的資金在投入。之前全世界的晶片賣給中國,因為中國是世界第一大手機生產國、第一大電腦生產國、第一大家電生產國、第一大光伏生產國……所以現在中國剛剛起飛的晶片產業有中國的市場、人才、產業政策、配套作為支撐,必然會有很大的發展。
美國針對華為的制裁不止一輪,已經打了有四輪以上,華為倒了嗎?沒有。整個晶片領域,美國能想到的辦法都想到了,後面還會想辦法,但是它能夠把我們打倒嗎?不能。我前面提到的種種因素都會使我們在科技戰中立於不敗之地。雖說我們依然會面臨很多困難和壓制,心裡面有時候會感覺不順暢,但我們不會失敗。
記者:項老師您很幸運地第一時間就擁有了Mate60 Pro 和MateX5兩款最火最難買的最新華為手機,親自使用之後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感受嗎?
項立剛:昨天我坐飛機時把這款華為X5折疊屏剛拿出來,就有空姐來跟我搭訕,還專門把乘務長叫來圍觀了一下。其實我之前一直用的是華為Mate20,已經用了5年,有一次碰見余承東,他還問「你怎麼還在用舊手機,我們有那麼多新款你怎麼沒換呢?」,我是想看看這部手機到底能用多長時間,但這次新手機出來之後我第一時間就換了。
現在新機我已經用了一段時間,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兩款手機目前代表著人類智能手機的最高水準。
有人說,華為目前採用的是7納米晶片,和蘋果的3納米還有差距,還有人說華為最先進的手機比蘋果還落後一兩代,這是假話。因為手機最強大的地方還是要看綜合水準。
除了靈犀通訊系統助力的更好的信號、二代昆侖玻璃更加耐摔、輕薄的機身、絲滑的鴻蒙系統、連續截屏、NFC刷卡等實用功能之外,我還想特別說一下華為的衛星通訊功能。
我最近在寫一本關於6G的書,6G很重要的一個方向就是「天空地一體化」——人類要面向沙漠、面向大海、面向太空——手機的衛星通信功能某種程度就是在為6G打下基礎,也為未來我們在6G標準的制定上鞏固自己的技術地位——別人還在說標準的時候,我們已經有產品了。從這個角度上說,作為行業研究者,我感到非常自豪。
技術的進步和反覆運算本身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當手機作為一個新事物出現時,在中國要賣到一萬元人民幣,當時中國人一年的工資還不到1000元,這是不是就說明手機沒有價值,中國人不需要手機了呢?不是。它非常重要,因為是一個開端。我們現在質疑手機要不要有衛星功能,就像之前只於高端手機的指紋識別功能,只有最前沿的高端手機做了這樣的探索,未來1000元的手機才能擁有這樣的功能。從這個角度來說,任何探索都是有必要的,走在前面代表了我們在這個領域的領先。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