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民間負面情緒暗潮湧動 力行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創下連續三四十年快速增長的奇蹟,但如今,在三年疫情和內外形勢的疊加衝擊下,中國社會上持有負面情緒的人卻越來越多,反映的是內地社會正在進入一個亟待進行結構性改革、重新凝聚人心的節點,眼下唯有採取有效措施去激發民眾的信心和創造力,才能避免讓諸多負面情緒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大約兩三年前,曾聽到一位文史作家說,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增長的好日子行將結束,未來有可能一年不如一年。當時聽後覺得他的說法過於悲觀,今後中國經濟是否真的陷入低迷困境,不能輕下結論。

但如今,在三年疫情和內外形勢的疊加衝擊下,猛然發現中國社會上持有負面情緒的人越來越多。儘管政府一再表現出對於經濟工作的重視,密集出台刺激經濟發展的政策,但在民間,抱持樂觀態度的人並不多,反倒是負面情緒更容易傳播。此情此景讓不少人感到憂慮。

中國青年一代被寄予厚望,但隨著時代的劇烈變化,青年一代也面臨諸多困境。(資料圖片)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創下連續三四十年快速增長的奇蹟。一個數千年以來都未能真正解決温飽問題的國家自此告別貧窮、落後、封閉的狀態,崛起為與世界各地有着密切聯繫的開放、多元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歷史性解決温飽問題,數億人告別貧窮,過上充裕、便捷、現代的城市生活。拋開政治制度、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的不同,得益於三四十年的高速發展,大量內地年輕一代的人在許多方面已經與港台社會、西方國家的年輕人有着共同的語言。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曾讓內地、港台許多人相信一個越來越好的崛起中國正在走向世界。

近年來,在就業壓力下,內地社會不少人被迫去從事外賣行業。(Reuters)

然而,近年來,內地社會的負面情緒持續蔓延。有些人是自中美貿易戰以來對於中美關係和中國外部環境的惡化焦慮不已,擔心中國的戰略機遇期不復存在。有些人是對近些年以來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宏觀走向感到不解,擔心中國誤入歧途。但更多的人是因為三年疫情、經濟下行困境、階層固化相互疊加,生活面臨較大的困難,要麼被裁員、失業,要麼收入鋭減,要麼看不到「奮鬥改變命運」的希望。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16-24歲的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已攀升至21.3%。這是創下歷史記錄的驚人數據,目前國家統計局已經暫停發布年輕人失業數據。年輕人失業困境背後是整個內地社會正在面臨改革開放以來多年少見的挑戰。

中國兩成年輕人口處於失業狀態。圖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的應屆畢業生查看招聘信息。(新華社)

世上多數人的言行都受制於自利理性,現實生活中的得失直接影響他們的認知。當相當多的人因為三年疫情和經濟下行的衝擊而陷入困境,尤其是其中一些人如果已經被高房價掏空積蓄、背上沉重的債務,而今一旦失業,勢必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

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意識到不論自己多麼努力,已經再也難以像父輩、祖輩那樣改變命運,當他們不幸發現向上流動的階層通道正在持續收窄,他們自然會變得佛系,開始被躺平的負面情緒裹挾,從而對國家和個人的前途失去信心。

不論是內卷、躺平盛行,還是「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裏」、「流調裏最辛苦的中國人」引發廣泛共鳴,都在說明今天中國亟需推進公平正義和共同富裕。(視覺中國)

當下內地社會正在進入一個節點,一個亟待進行結構性改革、重新凝聚人心的節點。在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上,但凡在關鍵節點順應時代和人心的訴求,卓有成效地進行結構性改革,往往會將國家發展推向新的高點,比如1978年啟動改革開放、1992年鄧小平南巡、20世紀90年代朱鎔基的經濟改革、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下內地社會面臨的困境是怎麼重新塑造民眾對於未來的預期,怎麼讓他們相信眼下的困難只是暫時的,怎麼激發年輕人的活力與創造力,怎麼讓社會變得公正、包容。

通常而言,一個社會不怕困難,怕的是民眾缺乏克服困難的信心,一個社會有負面情緒很正常,但不能讓負面情緒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值此之際,內地社會迫切需要靜下心來思索目前的困難,聽聽來自民間的聲音,並在民間負面情緒全面蔓延之前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激發民眾的信心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