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車展中國新能源車鋒芒畢露 德國汽車已窮途末路?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如果說2023年4月的上海車展,是中國智能電車的「劍光初現」;那9 月份的慕尼黑車展,就是一種「鋒芒畢露」。

這種鋒芒,從德國總理舒爾茨如臨大敵的開幕致辭中,就能被強烈感知:

他戴著海盜眼罩,揮舞著1100億歐元的支票,激勵德國車企們「不要被中國電動汽車的崛起嚇倒」。

他當然提到了德國在汽車工業長達135年的「光輝歷史」,並大力讚揚了德國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的「創新能力」。

然而,擂台上實際展現出來的,是傳統的汽車列強,特別是德系、日系,越來越「不懂車」、「不會造車」,需要中國人給予方向上的指導,和產業鏈上的幫扶帶。

換句話說:中國人拿到了未來汽車的「定義權」——以後全世界的汽車工業,以中國大陸為中心,我為日月,你為伴星。

中國人做的東西,你們看不懂也要跟著做,正如40年前桑塔納和切諾基進入中國市場時那樣!

具體來看,中國汽車品牌這次集體進軍慕尼黑,沒有發布概念車,全都是量產車。

但是寶馬、平治、奧迪、大眾……還是改不掉「老貴族習慣」,發布了一些電動化的概念車——看起來都挺先進,實際上一戳就露餡。

我們先看看這幾款車:

平治CLA 概念車宣傳的新技術:MMA 平台、 MB.OS 操作系統、 L3 級自動駕駛、 800V 高壓架構、WLTP 工況續航超750 km等。

(觀察者網)

寶馬Vision Neue Klasse,集成了許多新技術:800V、3D 打印、電子墨水、第六代BMW eDrive、下一代BMW iDrive 交互系統、圓柱電池、覆蓋整個擋風玻璃的HUD等。

(觀察者網)

大眾ID. GTI Concept宣傳點:MEB 平台,基於ID.2 all 概念車打造,沒有公佈具體參數,順便一提,其量產版預計2026 年發布,2027 年上市。

(觀察者網)

……

有一個經打的嗎?不帶情緒,只對比硬件數據(軟件後邊再說):

一個一個來,先說奔馳CLA 概念車。

硬件賣點拆解如下:

(觀察者網)

◆能耗12 kWh/100km

我剛買的小鵬G6(755Max 版本),實測能耗長期穩定在13-13.5kWh/100km。

考慮到G6 是一台SUV,CLA 概念車是一台轎車,風阻存在較大差異,個人認為,平治並沒有體現出明顯領先於小鵬G6 的三電優化水平。

然後,小鵬G6 是2023 年中上市的車,價格20.9 萬起步。

平治全新CLA 量產版,2024 年上市,起步價還沒公佈,但懂得都懂。

◆超級快充和800V

250kw,15 分鐘充電400km,什麼水平呢?

很遺憾,同樣也是小鵬G6 的水平—— 我的小鵬G6 是87.5 度電池,3C 倍率,峰值快充恰好就是250kw 附近。

但再強調一遍,小鵬G6 只是一款20 萬價位的車啊……

250kw 這個功率,真的只是中國電車的中低端配置。

稍微往上一點,即將發布的智己LS6,25-30 萬價位,滿電電壓幹到驚人的875V(小鵬G6 為650V 左右),配合3.75C 的100 度電池包——快充功率390kw+。

去年的小鵬G9 高配,搭配欣旺達4C 電池包,也可以達到400kw 左右的速度。

年底即將發布的理想MEGA,搭配寧德時代麒麟5C 電池,更是把快充功率推到史無前例的500kw 以上!

對於中國品牌來說,250kw 叫主流,400kw 叫優秀,500kw 是頂尖。

但是對於平治來說,概念車上的250kw就是全部。

◆激光雷達

這次CLA 概念車還有個讓很多人破防的地方——平治把激光雷達塞車頂了,也做了個犄角。

(觀察者網)

這種中國車企開創的「異類」設計風格,被德國人全盤接受。

沒辦法,不接受不行!

特斯拉可以不要激光雷達,因為人家純視覺算法確實牛,業界的開山祖師。

中國品牌視覺算法沒那麼強,這個我們承認,所以我們需要激光雷達做感知輔助;那麼,最好的位置就是車頂——看得遠,障礙少。

所以,平治不頂,找的供應商都沒法做ADAS 軟件——「對不起,我們的算法就是匹配車頂Lidar 的」,那你又不會自研,到時候怎麼競爭?

平治不頂,消費者看到連激光雷達都沒有,科技含量低,扭頭就走。

那有人說了:小鵬都沒頂啊,裝前車燈附近不行嗎?小鵬自研算法進化到2024 年底都準備摳掉激光雷達了!能跟德國人一樣?

◆小結

平治掏出來的概念車,三電硬件跟20 萬的小鵬G6 差不多;而且還要2024 年才出,再算算國產化時間……

然後,平治還想基於這款平台做燃油車?

寶馬也差不多,可惜寶馬沒有公佈Neue Klasse實際參數,我們就不浪費篇幅一一陳述。

其實看看WLTP 續航、電池容量、快充功率……差不多就能摸清楚三電的情況了。

再來是大眾ID. GTI 概念車,它更慘一點——因為中國品牌可能已經徹底消滅「小鋼砲」這個詞了。

電動時代,中國車企全方位突破了動力系統的封鎖:十幾萬的電車都是150kw 以上的單電機;20 萬價位甚至可以買到350kw 動力的車,30 萬能買到579kw 動力的車(智己LS6四驅版)。

智己LS6頂配版搭載的那款後驅電機,379kw,轉速甚至高到要用碳纖維纏繞轉子的地步——不纏繞的話,最大功率下會導致轉子變形碎裂......

中國電車動力管飽,隨便踩一腳都秒天秒地,誰還要那些「瞎折騰」的小鋼砲?

所以你大眾ID.GTI 到底準備裝多大的電機,才能有競爭力呢?

其他的我不知道,反正拖拖拉拉的國產ID.7 純電轎車,大眾中國依然給了個150kw 電機;但國外版本,是210kw電機。

上面說的是硬件,下面再說說軟件,那更是降維打擊。

很多BBA 的死忠粉,一提到輔助駕駛,就把奔馳「L3 級別的自動駕駛」掛在嘴邊,然後激憤得不得了——「你們國產車都是騙人的,都是出事不負責的,傳統車企測試成熟才會推出!」

真的嗎?

不能深挖,一挖就露餡。

截至2022年年底,比亞迪累計研發費用達202.23億元人民幣(約合港幣218.46億元)。(圖片來源:比亞迪騰勢)

平治所謂【L3級自動駕駛】,有嚴苛的使用限制。

首先,只能在「合適的路段」開啟,但那些路段可以,哪些不可以,奔馳沒具體寫。

查閱中英文官網,「合適的路段」是指歐美的部分【高速路段】,具體來說,只做了2個國家和地區的合規:德國和美國內華達。

在德國,可開啟路段為13191公里:大本營高速幾乎全境開放;但只限在高速公路打開,城市道路不行。在美國內華達州,平治官網並沒有註明可開啟地點。嚴謹的奔馳法務不會放過這一點的,如果你在「非合適路段」,那你自求多福。

其次,「時速限制」:德國境內開啟該功能,速度限制在60km/h以下;美國內華達州(注意,只有內華達州開了),限制在40英里/h(64km/h)。

是的,在某些人最喜歡吹的德國不限速高速上,跑時速60公里——別說歐美了,你在中國高速跑64km/h是什麼後果?基本只適用於堵車跟車的場景。

第三,「駕駛員行為限制」。平治官網寫道:「DRIVE PILOT允許駕駛員將注意力從交通中移開,專注於某些次要活動,無論是通過車內辦公室與同事交流,上網還是在看電影時放鬆。」

但是!

下面有一行小字——「法律允許駕駛員的哪些次要活動取決於相應的國家道路交通法規。」

我並非法律專業,但還是找了德國相關的法律《聯邦道路交通法》( StVG)2021年修訂款全文閱讀,發現StVG並沒有詳細規定所謂L3級別的測試、定責、賠償、追責條款,幾乎全是「原則性指導意見」。這意味著對普通駕駛者來說,在L3級別開啟的時候可以做什麼事,目前可能還難以得到具體的法律指引。

這方面,我拋磚引玉,歡迎專業人士科普、討論。

第四,「無惡劣天氣」。字面意思是,自動駕駛非「全天候」,天氣問題可以免責。

第五,保險文書。講道理,平治說L3開啟的時候自己負責,那肯定要有一個保險文書吧?因為從技術上講,沒人敢說輔助駕駛/自動駕駛100%不出事故。

但是我把平治中英文官網翻了個遍,包括下載了平治北美2019 年一分極為詳盡、高達54頁的PDF文件,都沒找到相關的法律責任與賠償詳細說明。什麼時候平治負責,什麼樣的事故賠多少錢?什麼時候用戶負責,平治免責或者少賠錢?——統統沒有。

小鵬主打「高性價比」,擅長於打價格戰,這讓小鵬看上去就是造車新勢力中的「小米」。(觀察者網)

總結一下,平治、寶馬做的這些所謂「L3 級別的自動駕駛」,其實就是LCC 車道居中,還是在擁堵等特定路況下才能用。

對中國頭部新勢力來說,LCC 是什麼?那是基礎功能的基礎功能啊!

哦,對不起,新勢力現在都把高速NOA 領航開發成基礎功能了。

大家現在拼的是進城,大規模「開城」;消滅80%的「城區通勤里程」,讓用戶解放上下班的那1 小時,從「坐牢式開車」裡面解脫出來。

技術上採用「AI 閉環」架構——訓練AI 模型、下發量產車、收集數據、清洗數據、標註數據、重新訓練AI 模型、再下發、再回收數據......

輔助駕駛到自動駕駛的競爭,已經不再是「人工代碼、人工規則、人工測試」那一套了!

是閉環的AI 全自動。

品牌拿到的數據量、掌握的AI 算力、算法人才數量和質量......決定了ADAS 部門的技術水平,決定了自家產品的用戶體驗。

比如首次亮相的阿維塔12,搭載華為全套ADS 輔助駕駛技術;今年內就可以依托華為強大的AI 系統,開放十幾個城市的輔助駕駛。

而這次慕尼黑車展,寶馬跟傳統車評人灌輸的還是那一套:「我們有多年的技術積累」,「我們專門建設了一座擬真的城市做測試呢」……

大人,時代變了!

車載Transformer 模型(一種完全基於注意力機制的人工智能模型。注意力機制是一種捕捉向量之間相關性的方法,既可以考慮全局又可以聚焦重點,其在捕獲車輛之間交互信息有非常好的性能。),連CNN(卷積神經網絡)的命都要革掉了,還在吹幾十年的技術積累?

國產新勢力賣的再少,一天的「影子AI 數據」都是按「萬公里」計算的,全中國無以計數的用戶在幫忙跑數據;人工測試一天能跑多少數據,一個人能打幾根釘啊?

別的不說,光是一個紅綠燈制式,全中國幾百幾千種花樣;你BBA 如果不用眾包數據和AI 訓練的方式解決,那你們準備花多少錢,投入多少人力填這個坑?

紅綠燈可是交通裡面最重要的視覺參考哦,錯一個都要命!

雖然已經說煩了,但是歐洲車企對於復刻諾基亞這件事,截至目前還真是一點都沒走樣啊。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現場體驗了全球純電車MG4 EV。(觀察者網)

據傳,這次慕尼黑展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把所有參展商都找來開會,千叮萬囑,所有參展商不能高調,務必保持謙遜。

原因麼,無論是比亞迪、阿維塔、零跑、小鵬、賽力斯、MG這些主機廠,還是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欣旺達、中創新航和瑞浦蘭鈞這些三電供應商,還有黑芝麻智能、地平線、億咖通、輕舟智航、元戎啟行這些智能化供應商,都已經統統懟到人家家門口了。

「入關學」雖然有很多漏洞,但是「比喻」非常精彩:如果我們把現在的中國智能電車看作「後金」,把德日汽車產業看作「崇禎時代的帶明」,那很多問題都不需要我們來解釋與爭辯,打到江南去,自有大儒為你辯經!

這次慕尼黑車展,很多西方媒體已經開始轉變態度,比如財富雜誌Fortune 的文章標題——

Germany and its auto industry missed the EV shift. They only have themselves to blame.

(德國和它的汽車工業錯過了電動汽車轉型,只能怪他們自己。)

(Fortune)

現在還只是看到挑戰,後面會因為被代差級的技術降維打擊而大驚失色,在後面會惱羞成怒,最後變為順服。

不得不服,因為在先進生產力面前,落後就要挨打。很多國內的合資油車粉絲已經經歷過這一切,西方人不過是下一批罷了。

最後玩個梗,來結束對慕尼黑車展的分析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大家都在談論著項羽被困垓下,彷彿這中國市場對我們注定了兇多吉少。幾十年前,我們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全球佈局遂歸於一統!本品牌所到之處,民眾竭誠歡迎,真可謂佔盡天時。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短短幾十年之後,這裡竟至於一變而成為我們的葬身之地了麼?不論怎麼講,會戰兵力是八十萬對六十萬,優勢在我!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作者為觀察者網專欄作者blood旌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