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薪金僅萬元 中國醫療反腐風暴能否治本?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國正掀起一場聲稱是「全鏈條、全領域、全覆蓋」的醫療反腐風暴。

輿論稱,這次反腐的深度、力度和廣度堪稱前所未有。幾個數字能說明反腐動真格。

據澎湃新聞報道,截至8月6日,全國已公開通報被查的醫院院長、書記已達到168位,由於統計局限,這一數字實際上或許更多。書記數量最多的三個省份為廣東、四川、雲南。這些被抓的,基本都是當地醫療體系名號響噹噹的人物。有的人在職,有的人已經退休,有的人被動帶走,有的人主動投案。

據不完全統計,8月以來至少有10場即將舉辦的醫藥行業學術會議、論壇等宣佈延期。另有部分學習班、培訓班也在近日宣佈延期舉辦。經常跑醫院、給醫生發回扣的醫藥代表已被醫生告知,「近期形勢嚴峻,暫時別來了」。

單單在7月,就有兩位上市醫藥公司實控人被查。他們是醫療信息化龍頭衛寧健康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周煒,科創板生物醫藥公司賽倫生物實際控制人、董事長范志和。

根據中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7月31日發佈的消息,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動員部署視頻會議7月28日在北京召開,會議表明要「全鏈條、全領域、全覆蓋」整肅。因此,從醫院「一把手」、醫藥代表到藥企負責人,全受波及。中國醫藥上市企業股價最近一周也紛紛下跌。

院長成腐敗高發群體

中國新聞週刊報道,中國醫療系統腐敗問題主要集中在藥品配送、設備採購、耗材供應、工程建設等方面,醫院多付出的成本就轉嫁到患者和財政身上。

近年來,以醫院院長為代表的領導成為腐敗高發群體,醫療機構的關鍵人物因而成為本輪醫療反腐聚焦的重點。

2023年1月9日,四川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原黨委書記、院長謝明均,以及黨委委員、副院長楊利先後落馬,拉開新一年醫療反腐序幕。

在這輪反腐風暴中落馬的醫院領導還包括,安徽省內有名的「神外一把刀」、中科大附屬第一醫院原副院長傅先明,以及曾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擔任院長一職長達15年的原院長周晉。

時代財經報道,中國中部一家綜合醫院副院長劉元(化名)說,因反腐力度加強,「收紅包」現象近十年來明顯減少,但是在醫院招標和採購的過程中,可操作空間仍大,監管不到位。所以,分管副院長、院長是有能力、有權力干預正常的招標程序和採購流程,讓錢流入自己或者相關利益人的口袋中。

中紀委曾曝光的一個案例是,醫院以3520萬元人民幣 買入一台直線加速器,其中1600萬元是給院長的回扣。

中國約有400萬醫生,300萬醫藥代表,涉及回扣問題的人數難以估計。

內地醫療反腐以來,多家藥企成為審核關注重點。(視覺中國)

藥企為行賄披「合法外衣」

醫療行業公開的秘密是,醫藥代表如果不敢給予醫務人員回扣以達到產品進院的目的,就通過會診費、講課費、借款等方式行賄;一些藥企採取更為隱蔽和複雜的手段,如以贊助科研經費、學術會議費、組織藥品臨床試驗等名義,進行利益輸送,為行賄披上「合法外衣」。

多個學術會議近日宣佈暫停,給出的原因是「受客觀因素影響」、「由於時間衝突」等。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北京市鑫諾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展曙光認為,這都與新一輪反腐升級相關。

展曙光說,部分藥企之所以熱衷舉辦醫療學術會議,主要是出於擴大藥品知名度及影響力的目的。「凡是開會時有講座講他們的產品的,還有禮品相送。會後的活動,還能讓醫藥代表好好招待一下醫生。這就讓學術會議變味了。」

據報道,醫生在參加完會議後就會得到一筆費用,多寡視藥企制定的標準。一般情況下,費用高低與醫生的等級或是其對產品支持力度大小相關。有業界人士還表示,一些醫院高層出門坐豪車、頭等艙,沒事就被請去開會,「而另一邊的老百姓卻不得不面對看病太貴」。

2021年,中國財政部曾公佈對19家醫藥企業作出行政處罰的結果,其中包括恒瑞醫藥、步長製藥、賽諾菲等國內外知名藥企。其中,恒瑞醫藥主要涉及虛構費用,包括2018年以非本公司發生的機票等報銷專家講課費、點評費、主持費。

早在2014年,知名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GSK)因行賄受賄案被判處罰金30億元,這是當時中國開出的最大罰單。法院當時查明,GSK為擴大藥品銷量,謀取不正當利益,採取賄賂銷售模式,以多種形式向全國多地醫療機構的從事醫務工作的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數額巨大。

據報道,外企人士表示,10年前GSK的天價罰單依然震撼,醫藥圈內有人擔心,這波反腐中也會有另一家跨國藥企成為第二個GSK。

醫藥代表「帶金銷售」

供職於藥企的醫藥代表,是直接與醫生接觸的是前線人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醫藥代表這個職業與給醫生回扣、推動醫生多開藥等「帶金銷售」行為有撇不掉的關係。

醫藥代表的日常工作還包括和醫生打電話,以及去門診和病房拜訪醫生,了解醫生的需要。第一財經報道,一些醫藥代表說,醫院紀委正在緊盯醫藥代表。「還是可以進醫院見客戶,但是電腦、手機等設備是不敢帶進去了,生怕會被沒收。」

有醫藥代表表示,「近期有人帶著『資料』進醫院見客戶,結果被抓了現形,相關產品全部被停了。」 另有醫藥代表稱,工作狀態明顯變了,不用跑醫院,和醫生們聯繫大都改用電話。

中國醫療系統內流傳「倒查20年」的說法,這不僅成為在職醫務人員的緊箍咒,也給醫院退休人員敲響警鐘。醫療反腐的目標之一是降低醫藥價格,讓更多患者受益。這輪雷厲風行的反腐一下抓一大把人,肯定能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但能徹底治本嗎?

不能腐、不想腐、不敢腐

武漢大學健康研究院副院長孫菊曾在2021年發表題為《醫療領域腐敗的治理關鍵》的文章指出,治理醫療領域腐敗的關鍵在於完善制度,完善藥品耗材招標採購機制和醫療保險監管制度,構建不能腐的防範機制;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和薪酬制度,建立不想腐的保障機制;完善制度執行監督體系,強化不敢腐的震懾力。

不能腐、不想腐、不敢腐。其中,不想腐是多年來輿論討論的重點之一,包括完善醫務人員的薪酬制度,提供個人不想腐的經濟保障。

文章指出,在醫療領域,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實操能力是核心競爭力,因此,薪酬水平應當充分體現醫務人員價值。

台灣《自由時報》2018年報道稱,一名中國大陸副主任醫生坦言,大陸醫生整體薪水普遍不高。住院醫生普遍約1萬人民幣,主治醫生約1萬至2萬人民幣、副主任醫生2萬人民幣以上。一線城市大醫院熱門科別名醫可能有獎金,加上特診掛號費兩、三百元或專家門診100元,較一般門診二、三十元高,收入上看8萬至10萬人民幣,但二線城市僅約兩、三萬,三線城市則1.5至2萬。

發達國家的經驗顯示,醫院總支出中60%左右用於醫務人員薪酬,醫務人員屬於高薪酬職業,其薪酬水平達到社會平均水平的兩至三倍,甚至四至六倍。

前述武大健康研究院副院長文章指出,中國即便是在發達城市的醫院,醫務人員薪酬支出也只約為總支出的30%左右,醫務人員待遇水平普遍較低。這也導致追求藥品、耗材回扣和紅包等灰色收入的問題時有發生。

文章建議,降低灰色收入,適當提高固定工資在薪酬中的比重,降低與個人業務收入掛鉤的獎金收入的比重,抑制醫生逐利衝動。

在任何的領域,不論是官場還是醫院,陽光都是最好的反腐劑,也是終極反腐的手段。讓醫療回歸救死扶傷的本質,讓藥企把重心放在研發,讓醫療領導的權力和醫生的收入都攤在陽光底下,外加層層監督機制,從制度上徹底整治,才能剷除滋生腐敗的土壤和條件。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