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灣大選︱習近平的「統一大業」與柯文哲的「中國情懷」
台灣2024大選枱面上三組候選人(民進黨賴清德、國民黨侯友宜、民眾黨柯文哲),在「去中」、「抗中」成為政治正確的風向時,誰的「中國情懷」最深?答案當屬柯文哲。自稱「墨綠」又反對「去中」的柯文哲,如果在2024坐上台灣大位,將如何面對來自北京的統一進程?
「你骨子裏根本就是中國人!」
柯文哲多次稱自己是台灣「二·二八」事件受難家屬,因此政治光譜上屬於「墨綠」,意即「綠上加綠」。在一般台灣政治語境中,「綠色」乃對抗、反對「中國」的顏色,抗拒存在於台灣人身上的「中國性」。有趣的是,柯文哲打從投入大選選戰以來,在多個場合有意無意流露出其發自內心的「中國情懷」。
6月14日柯文哲赴嘉義女中演講,其YouTube頻道釋出一段約5分鐘的演講精華,一度衝上YouTube發燒影片第一名,三天內點閲率就衝破100萬、吸引6,000多人留言,流量驚人。影片中可見,一位女學生提問:「現在學生都被手機綁架,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柯文哲答道,「像是抖音這類的軟件,在短短3秒鐘就能決定要不要關閉,只是一種感官上的刺激,且不到90秒的影片,能有什麼偉大的思考性?」因此他建議高中生,「應該讀論孟、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這一番「逆風」言論,隨即在台灣網路輿論場掀起論戰。
由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主持的網路節目《公道之聲》,8月2日請來第一位來賓即柯文哲。兩人對於台灣大選「三腳督」(閩南語,意即三方競逐)的情勢進行一輪析論後,進入到了敏感的兩岸關係環節。柯文哲表示,「維持現狀是(台灣)不得已的選擇」,因為「美國不讓兩岸統一,大陸不讓台灣獨立」,而且強調華府政治人物的「反中」情緒極其強烈。
柯文哲引述了鄧小平的說法,指「有些事不用在我們這一代解決,如果它不能解決的話」,作為其主張的鋪墊。接着話鋒一轉,又稱意識形態對他來說,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他認同美國在台協會(AIT)前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的觀點,指台灣應先向大陸表明兩岸「同文同種」,只是當前政治情況不一樣。
在此基礎上,柯文哲的「中國情懷」再度上身。他表達了反對「去中」的態度,不需要否認兩岸的歷史、語言、宗教、文化連結,並強調「去中」對台灣不見得好,而且對台灣民眾是一種「精神壓迫」。接着在主持人的要求下,柯文哲用流利的閩南語背誦了唐詩《金縷衣》與宋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引得滿堂喝采,主持人蔡正元直言「你骨子裏根本就是中國人!」
閩南語繼承了中國的中原古音,在各系方言之中帶有典雅、正統的象徵意涵。柯文哲能以閩南語誦讀唐詩宋詞,從文化淵源的角度來看,其「中國情懷」確實非同小可。
對於統一仍舊「猶抱琵琶半遮面」
不過,台灣政壇有個怪異現象,「反中」強烈的民進黨籍立法院長游錫堃,致力於推廣所謂的「台語漢詩」。而陸委會前主委陳明通,也熱衷於以閩南語推廣四書五經。只是在「反中」的意識形態面前,他們以「台語」取代了「閩南語」稱謂。儘管如此,他們還是無形中成為中華文化最佳的推廣者,正如蔡正元所說,「你(們)骨子裏根本就是中國人!」
柯文哲與游錫堃、陳明通等民進黨人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反對「去中」,而且認同兩岸在文化層面的「中國因素」。與此同時,他又不把意識形態當成目的,而視為手段,如同他在同個節目所言「換個位子就要換腦袋」,體現了柯文哲最大的特性,即言行做法靈活可變,可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主客觀條件,選擇最有利的選項。
當然,「中國情懷」與「中國認同」是兩個層次的問題,與「中國統一」更是無法劃上等號,這是不少台灣人的現實情況,柯文哲只是不避諱地將「中國情懷」展現出來。在難脱台灣主流思潮的前提下,柯文哲對中國大陸的態度雖然開放,但也不自覺流露出傳統西方「和平演變中國」的想法,認為中國大陸有一天可能會走向更好的「民主自由」。
而這正是柯文哲沒有看到的「盲點」所在。儘管他不「反中」,也願意表現出「骨子裏的中國人」,或許其有拉攏藍營選票的用意,或許也是其真性情的外顯,但在面對兩岸迫在眼前的何去何從問題時,又退縮到了「以拖待變」的位置。以柯文哲的聰明才智,絕對知道「台獨」是「死路一條」,也絕對知道「統一」必將來臨,所以他才會研判中共將以「斬首戰術」直取台灣本島,卻仍義無反顧的參選總統。但面對「統一」,柯文哲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曖昧態度,讓他只能停留在馬英九路線的「兩岸善意交流」。
從「下一代解決」到「不能代代傳下去」
柯文哲把鄧小平「有些事不用在我們這一代解決」之語抬出來作為擋箭牌,說明了他對兩岸情勢的判斷還是過於保守。其實鄧小平並沒有說過這句話,他說的是「統一是大勢所趨,問題是我們這一代還是下一代。我想由我們這一代交賬為好。不行,還有你們一代。希望早一點。」他也說過,「如果我們這一代不解決,下一代解決這個問題更困難一些,那時出現什麼情況很難講了」。
柯文哲所引用的話,反而更接近毛澤東的說法。1960年毛澤東在一次會議上說,「解放台灣的任務不一定要我們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去做」,但他接下來還有句伏筆:「逐步創造些條件,一旦時機成熟就好辦了。」而周恩來也說過,「對台工作急是無用的,今後可能會拖下去。我們這輩子看不到統一,下一代或再下一代總會看到」,不過他還樂觀地補充道:「我們只要播好種,把路開對了就行」。
中共的對台政策或言統一政策,其實是歷代領導人的思路與承諾所疊加下來。毛、周等早期領導人,認為統一留待下一代,並不意味着他們認同統一問題只能一代又一代無限期拖延下去。所以到了鄧時期,他的態度已進展到「由我們這一代交賬為好」,「希望早一點」。
而到了當今的習近平時代,北京對台統一的決心與意志,更是往前邁進非常大一步,他在2019年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宣示:「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是影響兩岸關係行穩致遠的總根子,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也強調:「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對於當年毛澤東提出的「創造條件」與「時機成熟」問題,今天習時代的答案已再明白不過:「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所決定的,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和勢所決定的。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目標」。
換言之,「下一代解決論」恐怕已不存在於當前中共的思維之中。而從客觀條件來看,美國為了壓制中國崛起、挽救其帝國餘暉所急切打出的種種「台灣牌」,反而適得其反地讓北京在台灣問題上掌握了更多的主動優勢。因此,柯文哲的「中國情懷」,固然令他與北京之間維繫着可資互動的基礎,不過統一的看法也得與時俱進,如今他面對不是毛澤東、周恩來,也不是鄧小平,而是習近平,從「下一代解決」進展到「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這才是台灣所面對的真實處境。
當然,如同枱面上所有民選政治人物一般,柯文哲的兩岸論調,多半屬於「政治語言」。而政治是現實的,「政治語言」自然會隨着時機而做調整,這也是柯文哲政治性格比其他人更為突出的一點。如何面對北京的「統一大業」,不只是柯文哲,而是所有有意角逐2024大位的台灣政治人物,都不可能逃避掉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