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暴雨南颱風 「治河神劇」給中國應對極端氣候的啟發
今(2023)年第五號颱風「杜蘇芮」(Typhoon Doksuri)自7月28日上午登陸福建泉州晉江市後,成為有史以來登陸泉州最強颱風,晉江市民經歷了風雨關頭的考驗。而在中國北方,29日以來,京津冀地區普降大到暴雨,31日北京單日降雨量達到極值,整體降雨強況已經超過了2012年的「7·21」特大暴雨。截至8月1日6時,此次強降雨已經造成北京11人遇難,其中2人在搶險救災中因公殉職;在河北省,截至8月1日12時,此次強降雨已經造成9人遇難,因災失蹤6人。
事實上,由於地形加上全球極端氣候的變化,北京的暴雨災情已非首次,不只有2012年的「7·21」特大暴雨,還有2016年的「7·20」特大暴雨,都令人印象深刻。從整個內地範圍來看,2021年7月的河南水災,造成鄭州多地洪澇嚴重,以及多人遇難,還出動了無人機進行救災。
眾人發問,面對一年又一年的暴雨災情,難道軟硬實力均在提升的中國,至今仍束手無策?其實中國政府並非沒有意識到此問題,畢竟此乃牽涉到中國整體發展建設進程,2018年時已成立了應急管理部,建立了「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中央與地方保持分工合作關係。
2021年12月北京市政府發布了《關於加強極端天氣風險防範應對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目的在於有效提升北京防範應對各類極端天氣風險的能力和水準,最大程度減少極端天氣災害的損失和影響,切實保障首都城市安全運作。
習近平2021年4月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的講話,更是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與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相結合。此外,他也多次強調應急管理的重要性,中共二十大報告新增的「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章節,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亦為其中之一環。由此可見中央對極端氣候與應急管理的重視。
不過,如同《香港01》的析論所言,面對越來越頻繁的極端氣候,不只是北京一座城市,恐怕需要的還是「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的並置。如此建言思路,讓人想起一部在豆瓣、IMDb、Netflix等平台都擁有高分評價的歷史電視劇──《天下長河》。
首播於2022年11月的《天下長河》,故事背景設定於清朝,始於康熙15年的暴雨洪水,毀堤淹田,舉目四望,汪洋一片,人人自危,從而帶出全劇主線「治理黃河」。脱胎於真實歷史人物,劇中主角靳輔與陳潢,無畏高層政治的多變,耗費多年親自踏查黃河水文,擬定出百年安河計劃,其中關鍵在於減水壩的修建,由古鑑今,體現出「治理」的當代意義。
對於當代中國而言,除了提出宏觀的減碳等願景之外,應對極端氣候的頻密侵襲,需要的還包括着具有「第五個現代化」內涵的具體視野,強化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有長遠的規劃,也有眼前靈活的應急能力,同時還需要改善和強化排水系統、滯洪水庫等基礎建設,以最大限度發揮蓄洪調峰的作用。而這一點,正是《天下長河》這部高分電視劇,給當代中國帶來了重要啟示。
內地官媒《人民日報》微博,早在2012年7月22日即有短評,指「沒有一流的下水道,就沒有一流的城市」,「基礎設施薄弱是城市建設的通病,這場暴雨再次為我們敲響警鐘:在注重城市華麗外表的同時,更要關注一個城市的內在品質。」無獨有偶,2021年7月23日《北京晚報》亦發出評論,強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必須涵納進有效應對各類安全風險、具有迅速恢復能力的思維,呼籲要儘快建設「韌性城市生命線」,以「加固城市公共安全底板弱項,夯實城市公共安全基礎支撐」。
《香港01》駐台首席記者曾與一位北京大學學者交流,他說「在大陸要抬頭看,在台灣要低頭看」,其言下之意是指中國大陸高樓大廈等硬體建設已突飛猛進,而台灣雖然城市景觀已顯落後,但街道等基礎建設還是有目共睹。這段對話的背景,約莫在2016年記者長駐北京期間,當時雖未遇暴雨,但印象深刻的是,只要有強降雨,至少北京大學所在的海澱區一帶,街上就會淹成淺河,顯見城市排水能力亟待加強。
如今「杜蘇芮」颱風為京津冀地區帶來的暴雨,又是對中國的再一次警惕。特別是北京,既然是中國的首都,本應該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示範區,也就是「首善之都」。自然的災難奪走多條人命,中國共產黨的體質裏有着毛澤東所說的「愚公移山」基因,應該發揮如此精神,在光鮮亮麗的城市外表下,積極優化一般市民不見得看得到的基礎建設,增進城市長遠和隨時發生的天災應對能力,這也是中共宣示「第五個現代化」之後的考驗和挑戰之一。
01連線|涿州一家8人受困兩日停電停水 未有救援人員前往營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