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納兵變戲劇性退場 考驗中國決斷力的時候到了
一覺醒來,俄羅斯局勢又發生了戲劇性變化。
這是很多關心俄烏戰爭走向的中國人的實際感受,因為此前一天,瓦格納兵變瞬間攪動世界,俄羅斯內戰一觸即發,普京和瓦格納組織創始人普里戈任隔空喊話,一個要嚴懲叛國行為,一個誓言要清君側,可一覺醒來,普里戈任率領的瓦格納僱傭兵不再攻城略地,而是退回營地,並接受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有關停止該組織在俄境內行動並採取進一步措施緩和緊張局勢的建議,普京也已經保證普里戈任能夠前往白俄羅斯並將撤銷其刑事立案。
雖然瓦格納兵變退場了,但普京的真正難題並沒有解決,俄烏戰爭也還在繼續,今次兵變引發的漣漪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被看到。不過對中國而言,這次戲劇性兵變無疑敲響了警鐘,面對內外變局,尤其是隨時可能因為偶發事件而翻開歷史性一頁的俄烏戰爭,考驗中國決斷力的時候到了。
上一次中國面對這樣的考驗,還是在9·11事件發生之際。彼時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當機立斷,為中國贏得了關鍵十年的發展期,成為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外交案例。已故吳建民大使在《外交案例》一書中回顧了中國對「9·11事件」的快速反應。吳建民在書中寫道,「9·11事件」發生後,中國政府面臨着以下幾種選擇:
1、靜觀,不表態;
2、靜觀各方反應和動向後再表態;
3、以最快的速度譴責恐怖主義;
中國政府選擇了第三種。
「『9·11事件』發生當晚,江澤民主席通過電視機看到了事件的幾乎全過程,當即決定召集中央常委開會。會後,北京時間9月12日凌晨1點47分,江澤民主席與布殊總統通話,譴責了這一恐怖主義事件並向美國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慰問,並向死難者家屬表示哀悼。這距第一起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僅僅五個小時。9月12日晚,江澤民主席應約同美國總統布殊再次通了電話。布殊總統首先對江澤民主席向他致電就恐怖襲擊事件表示慰問和哀悼表示感謝。他表示期待着與江主席以及國際社會的其他領導人一起,加強合作,共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布殊希望美中兩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加強這方面的合作。江主席表示,中方十分關心救援工作的進展,並願向美方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援和協助。」
「9·11事件」發生前,中美因炸館事件、南海撞機事件等陷入僵局。而「9·11事件」發生後,中國政府的反應迅速、及時、正確,尤其是兩國元首間的電話往來,對於穩定推動中美關係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影響深遠。吳建民對此總結道,「『9·11事件』是美外交政策的轉折點。在前蘇聯解體之後,美國突然之間失去了可與之對弈的對手。誰是美國的敵人?這是美國戰略思考中的大問題。『9·11事件』和中國迅速做出的反應使美國認識到中國不是美國的敵人,恐怖主義才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美國需要中國的合作和支持。如果說『9·11事件』前美國是把對華政策的側重點放在遏制和防範中國成為美國未來的對手上,那麼該事件後美國就將側重點放在尋求同中國合作和發展關係上。」
在最後的啟示部分,吳建民還提到了「在關鍵時刻要當機立斷」的重要性,因為「事件發生五小時後打電話與三天後打電話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機立斷的根據是對事件性質的判斷,『9·11事件』是赤裸裸的恐怖主義行動,導致大批無辜者喪生,而反對恐怖主義是中國政府的一貫立場。」
回到俄烏戰爭,這一牽涉廣泛、影響深遠的國際變局無疑也是對中國決斷力的關鍵考驗。雖然迄今為止,中國在戰事的不同階段不斷呈明己方的立場與主張,也試圖在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尋求政治平衡,比如既參與對烏克蘭的人道主義救援,又反對俄羅斯主導的吞併烏克蘭的公投,習近平既訪問莫斯科與普京會談,也與澤連斯基通電話並派出歐亞事務特別代表赴烏克蘭等國訪問,但隨着事態的演變,這樣的平衡越來越難以把握,且在戰事之外,中國正在因此付出不可估量的「溢出」代價,比如中美又一次站在了懸崖邊上、歐洲的「去風險」、印美基於共同戰略敵人的抱團、意大利正在考慮退出「一帶一路」……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阿什民主治理和創新中心研究員楊軍在《烏克蘭局勢走向關乎中國國運》一文中發出呼籲,「中國作為舉足輕重的地緣政治大國,理應進一步調整對俄烏的立場,更明確表明態度,果斷站在歷史勝利者一邊。」因為「此舉關乎中國未來國運,不可不察。」
暫時平息的瓦格納兵變,似乎以更加直接的方式給中國敲響警鐘。歷史的轉折往往是由偶發事件牽動的,後知後覺者只有當事後覆盤時才會看到其中的必然性。而對大國領導人而言,在歷史的拐點到來之前,才是真正考驗決斷力的時刻。現在中國正處在這樣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