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在歐洲引發「震驚」和抗議 這並不奇怪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於近日接受媒體訪問,西方媒體用「震驚」來形容盧沙野的一些訪談內容,波羅的海三國提出外交抗議,歐盟的一些議員激烈回應,這些都不意外,因為這裏面一些說法確實捅到了某些國家的痛處,像歐洲這樣複雜的政治蜂巢,這一棍子捅進去,如果沒幾隻馬蜂飛出來,反而不正常了。
筆者不敢說盧大使說的每一點都完全正確,從歐洲政治現實與有利於中歐關係的平穩發展看,有些說法確實不妥,但是看完整場訪問,有幾點感覺非常明顯:
第一,這位主持人全程都在用「拷問」的方式向盧沙野提問,而且很多問題的提出本身就帶有西方強烈的價值偏見與預設立場,句句都是誅心之問。從媒體需要的角度,他是一個很犀利很棒的主持人,他也拿到了他想要的東西,但是從有利於中西方政治對話與相互理解的角度,就不是那回事了,事實上這場訪問引發的後續反應,就產生了這樣有利於這家媒體,但是卻不利於中西方政治溝通的兩個完全不同的結果。
第二,這位主持人很「刁」,或者可以說很「專業」,他明顯有備而來,幾乎每一個問題都有一個「坑」在等着。筆者不知道他有沒有激怒被訪問人的故意,還是說就是要通過這種拷問激怒訪問人來挖到想要的答案。總之,在一些問題上,他似乎通過這種方式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不過對受訪問人而言,在這種非常不愉快的氛圍下,要求一個人在被激怒後還要就一些極其複雜的問題進行高度精確的表述恐怕就有點不現實了。
第三,儘管如此,即便對一些最敏感的問題,盧沙野也沒有做刻意迴避,能回答的都回答了,該反擊的也都反擊了,從總體上說,筆者認為這是一場不錯的訪問。雖然這場訪問引起了一些風波,產生了一些爭議,但是這樣的訪問還是多多益善。在新時代,中國外交人員,還有方方面面各領域的人員,都應該像盧沙野這樣走出辦公室,走到媒體直播間,走到社會上去,多接受媒體訪問,多到公共輿論的「游泳池」裏去學習游泳。
大家不要怕和媒體接觸,不要怕引起爭議,不要怕說錯話,學游泳的時候誰還沒有嗆過幾口水呢?哪個游泳健將不是從手忙腳亂學起呢?只要最終能學會游泳,嗆幾口水根本不算什麼。
中國的體制管理部門和社會大眾也要以平常心來看待各種有關公共政策的討論,國際的,國內的,官方的,也包括民間的,不要動輒上綱上線,抓辮子扣帽子,一些人習慣的那些壞毛病一定要改掉。
一個健康的社會,各方面都應該有一個成熟、包容的心態。必須認識到,社會是由人構成的,而每個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知識結構、觀察與思考世界的視角與認識深度是不同的,因此,對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結論,是再正常不過的。
「橫看成嶺側成峰」,不同,有時候並不代表就是錯誤,也可能是各自的方位與角度不同,並不是每個不同觀點或意見都包藏禍心。絕大部分人,還是希望社會(國際與國內)能更好發展,是出於一種向好向善的初衷,發表看法或提出意見,只是大家的認知角度不同罷了。
對這些不同的觀點與認識,大家可以展開辯論,在這期間,多一些不同觀點的爭鳴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覺得對方難以理喻,同時自己又實在忍受不了,那就道不同不相與謀,儘量不見,不在一起共事或討論就完了,大可不必要「滅掉」對方才滿意。所謂言論的自由,其本質就應該是這樣,而不應該是天天喊自由,卻容不下一點不同聲音,容不下別人表達的自由,歐洲最應該明白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