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李克強的總體印象:知識分子氣息、庶民情懷和清醒的改開意識
3月5日上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作任內最後一次政府工作報告,一如既往地強調發展、改革和實幹。他十年總理生涯即將結束,馬上要退休。
在他任內,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更多嚴峻調整,內外都有許多衝擊經濟的負面因素,比如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但還是成功延續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崛起勢頭。十年內,中國GDP從2012年的53萬億(人民幣,下同),躍升到2022年的121萬億,年均增長6.2%。十年內,網路經濟大放異彩,深刻改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正如「香港01」在《總理生涯結束李克強的自評 他與朱鎔基温家寶不同:平實接地氣》一文中分析:「一般情況下,總理都會在政治、經濟、社會、民生或人心層面留下強烈的印記。像世人熟知的周恩來總理,便極富人格魅力,留下鞠躬盡瘁、顧全大局的身影。朱鎔基總理同樣如此,他一往無前、大刀闊斧的鐵腕改革,奠定了今天中國經濟的基本框架。温家寶總理的深情、人文關懷讓許多人懷念,他任內曾施政廣泛惠及農村居民。」具體到李克強,他平實、低調、接地氣。他留給外界的印象主要包括:知識分子氣息、庶民情懷和清醒的改革開放意識。
知識分子氣息
但凡讀過李克強文章的人,應該不難發現,他的知識分子氣息是非常濃厚,有着中國古往今來士人的那種家國情懷,學術底藴比較深厚,屬於典型的學而優則仕。如果不是命運讓他成為政治家,那麼他有很大希望會成為一位傑出的知識分子。
青少年時期的他,趕上文革爆發,正常教學體系遭受嚴重衝擊,但他十分幸運地在國學大家李誠的教導和影響下攻讀傳統典籍。李誠被稱作桐城派最後一位名家,知識淵博,治學嚴謹,晚年同樣被文革衝擊,卻對李克強諄諄教誨。
1997年,已經是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的李克強撰文《追憶李誠先生》,行文充滿濃厚的讀書人氣息。他在文中回憶道,「表面看來,李先生是個純粹的學者,其實在他的內心深處,始終藴藏着一種對國家、對民族強烈的責任感」,「李先生對我說,他想寫一部《中國歷史地理概論》,從歷史地理的角度來講述中華文化的變遷」,「究其本意,則是要說明中華文化是綿延不絕的,是必然要中興的」,「從李先生的眼神中,我竟然隱約地預感到這個動亂的年代行將結束,中華文化繁榮的時代即將開始」。這樣的經歷讓李克強有紮實的傳統文化功底,對傳統文化如數家珍,讓日後成為總理的他能與中央文史館的耆宿們交流專業的思想學術問題。
1977年鄧小平決定恢復高考後,李克強一舉考上北京大學法律系,成為許多人眼中「黃埔一期」學生。他的同學中有多位後來成為傑出學者。當時北京大學法律系名家雲集,對李克強那一屆學生影響比較大的是中國現代法學先驅龔祥瑞教授。大學期間李克強曾寫下優秀論文,參與翻譯法學名著《正當法律程序》,以全優生畢業。
後來他在共青團工作時又曾返回北大攻讀碩士、博士,那時北大對在職和在校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幾乎同樣要求。李克強的碩士論文寫的是《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被他的導師、經濟學家厲以寧收入《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一書,其中的觀點得到現實驗證。李克強的博士論文是《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獲得中國經濟學最高獎項「孫冶方獎」。現在回過頭來看,30年前李克強在這兩篇論文中所形成的關於農村出路和城鎮化系統觀點,很有洞察力。
2008年出版的《北大之精神》一書,收錄了李克強在20世紀90年代底寫的文章《師風散記》。李克強在文中寫到了當年與季羨林、龔祥瑞、厲以寧三位北大老先生交往的故事,提及「對知識的尊重,對真理的崇尚」,「以虛懷若谷的氣度去對待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善待他人所具有的即使是些微的聰明才智」,「從某種角度說,我來這裏尋覓的不僅僅是知識,亦是為陶冶一種性情,修養一種學風」。他寫道:「執著地追求真知,以平常心態對待學術之爭、相左之見;崇尚真理而不圖虛名,不注重所謂的體面與尊嚴,是北大的許多先生們所表現的一種精神,由這種精神修養成為一種性情,就有了為尊者不驕,待愚者不矜的風範。」
庶民情懷
李克強的庶民情懷,是許多人的共同印象。他自十年前上任伊始,便把「持續發展經濟、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正」作為政府施政目標。他關心貨車司機、外賣騎手、快遞員的權益,主張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給地攤經濟一定的生存空間。
他在「厲害了,我的國」之類論調盛行時直面疫情下的底層困境,公開指出中國有6億人的每個月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主張兜牢基本民生底線。他在去年「兩會」主動提及江蘇豐縣八孩女子事件,並批示「堅決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
李克強的碩士、博士論文都和三農問題密切相關,他很早便開始關心和思考改善農民的生活。他主政河南期間,成功遏制愛滋病疫情,並建立對患者的權益保障機制。
他調任遼寧省委書記後又主導了棚戶區改造,重點解決了國企改革過程中大量人員下崗難題。2004年12月李克強在遼寧履新後第一次下基層考察,那天氣温零下30度,在兩位老人房中,冷風從開裂的牆縫裏「呼呼往屋裏灌」,水缸裏的水都被凍成冰疙瘩。在仔細詢問兩位老人的情況後,李克強對棚戶區居民說,「現在你們的房子是東倒西歪、破破爛爛的,等我下次來,砸鍋賣鐵也要讓你們住上新樓房」,「要是我說的話實現不了,你們就來省委罵我」。4天後,棚戶區改造被列為遼寧一號民生工程。一年後,許多棚戶區居民搬進有自來水、有暖氣的新房。
2008年李克強升任國務院第一副總理後,大力推進以棚戶區改造為主要內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2013年他成為總理後又將「棚改」作為施政重點,持續十年,一直密集關注和督促。他曾說:「中國還有1億多人生活在棚戶區,如果棚戶區問題不解決,我們何談社會公平?」2017年國務院常務會議的訊息顯示,「近年來棚改工作取得顯著成績,過去8年已使8000多萬住房困難群眾『出棚進樓』」,「實施2018年到2020年3年棚改攻堅計劃,再改造各類棚戶區1500萬套」。
2018年,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後引發社會對於癌症病人買不起、買不到進口抗癌藥問題的關注。李克強迅速作出批示解決救命藥問題,並召開會議決定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並通過政府集中採購、納入醫保方式降低價格。
清醒的改革開放意識
李克強是鄧小平決定恢復高考、啟動改革開放和「幹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戰略方針的獲益者,見證中國從文革期間的貧窮、落後、封閉、動盪狀態到開放、多元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整個過程,具有清醒的改革開放意識。
十年前,李克強上任伊始便提出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倡導合理界定市場、社會和政府的角色邊界,主張大幅削減不必要的政府審批事項,為民眾、企業辦事創造便利。他說:「就是市場能辦的,多放給市場。社會可以做好的,就交給社會。政府管住、管好它應該管的事。」他為此提出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放管服改革,並持續在全國層面推廣,確實比較明顯地改善了政府辦事效率。
2014年,《博客天下》雜誌通過總結李克強上任以來的施政寫出《破壁者李克強》一文。該文寫道:「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李克強選擇進一步打破海內外、區域界、城鄉間的壁壘,同時被擊碎的,還有陳舊的觀念和思維定勢……在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的前提之下,李克強這一年努力清理各領域當中的束縛和桎梏,推進中國和各國的貿易合作,去各國推銷中國的裝備製造。對國內,他致力於拆除各省市之間的貿易壁壘、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之牆。」
李克強提出「負面清單」、「責任清單」和「權力清單」,力主推進上海自貿區並擴展至全國。他多次主持推動RCEP談判、簽署,最終成功達成這一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他重視電商和上下游產業,主張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免稅額。
十年以來,面對複雜的內外形勢,李克強反覆主張並努力讓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面對社會上不少人輕視經濟快速發展的觀念或不再把經濟發展視作核心工作的傾向,李克強一直呼籲「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着力辦好自己的事」,「凝心聚力抓發展、保民生」。比如,去年3月、4月,內有疫情衝擊,上海甚至「靜默」長達兩個月,外有俄烏戰爭的影響,中國經濟遭遇超預期因素的衝擊,一度陷入多年未有的困境。當時李克強馬不停蹄,既前往多個地方省份主持座談會,督促穩住經濟大盤,又密集開會部署應對措施,最終讓中國經濟在第二季度遭遇那麼大困境的情勢下保持全年正增長,為今年復甦打下基礎。
2015年初南下廣東考察的李克強來到深圳市蓮花山公園,向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當時他說:「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提出發展是硬道理,振聾發聵。要死死抓住這個中心不放。他還說了一句話,不改革開放只有死路一條。」七年後的2022年8月,李克強再度南下廣東考察,又一次在鄧小平銅像前對眾人說:「不管國際層面如何變化,不管有什麼樣的複雜情況,改革開放一定是堅定前行。」
今年2月23日,李克強在退休前夕到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考察,囑託「大家牢牢記住,發展還是我們的第一要務,發展的動力還在於改革」。這被一些分析者視為告別講話。可以說,李克強反覆倡導的發展和改革,是中國自鄧小平啟動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總結,是支撐今天中國崛起、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