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主兩岸政治對話 連戰的和平藥方還差了「統一」這一味?
正當台灣藍綠政黨為2024年大選籌備兩岸論述之際,久未在媒體現身的台灣前副總統連戰近期出版《連戰回憶錄》上下兩冊。出版方宣傳重點放在了將近20年前的「三·一九槍擊案」,以及2005年連戰以國民黨主席身份率團訪陸、實現「胡連會」,以及在北京大學公開演講等兩岸和平「破冰之旅」,台灣傳媒亦依循以上線索對新書進行報道。
放在兩岸於今兵兇戰危的氛圍來看,貫穿連戰新書的兩岸「和平發展」主軸,確實彌足珍貴。卻也不禁令人感嘆一個時代的逝去,兩岸錯過的契機已難回頭。
台灣政壇最後一位中國人?
連戰家族背景令其成為一位獨特的政治人物,既熟稔中國歷史文化,又對家族世居的台灣充滿感情。故而通讀全書,不難發現高齡86歲的連戰,在台灣「去中」、「反中」大行其道的今天,仍處處堅守「中國人」的認同與立場,也能看到他深信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作為兩岸不可或缺的底藴橋樑。
書末附有連戰精彩演講稿七篇,可以看到他無論在大陸、香港或美國的場合,發言往往從近代中國的苦難歷史談起,進而結合台灣特殊的殖民地史經驗,形成其一以貫之的史觀。此一着重民族歷史的特色,在今日台灣藍綠政要之中可說宛若「稀有動物」。
特別是那位曾自稱「我是中國人,因為我讀中國書長大,我受的是中國式教育」的蔡英文,於今只因來自大陸的螺螄粉產品包裝印有「你是中國人,我也是中國人」這樣的「土味情話」,便以「統戰」之由宣告查禁下架。更突顯了台灣的「中國人」認同經李登輝時代以來一路的政治改造,不僅重構了台灣的歷史記憶,同時也註定了台灣被政治力量帶向與大陸惡意對抗的漩渦之中,至今難以自拔。
中國現代化道路競逐的餘韻
另一方面,連戰的出生、成長與求學背景,還能看到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為了救亡圖存而開啟現代化道路競逐的餘韻,也是兩岸在1949年之後走上兩條分殊現代化道路的縮影。連戰以《中國共產主義對實用主義之批評》論文,取得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從中國共產黨對胡適等人的批判,來探討「自由主義在中國所走的坎坷路」。
2005年連戰在北京大學那場「空前」演說,他同樣訴諸於北京大學與台灣大學之間在歷史上的「自由主義」思想傳承,在斯時的兩岸環境下贏得了無數掌聲。回過頭來看這段歷程,在今日兩岸的政治思潮之中莫不顯得「懷舊」與「復古」,尤其是台灣深受美式資本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灌輸和洗禮,更是自我限縮話語,從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之中退卻而出,在當前全球秩序重組激盪的過程中,難以適應彼岸經由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交織而出的「中國式現代化」何以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
兩岸已逝去的二軌對話機制
除此之外,《連戰回憶錄》也折射了兩岸和平發展的「黃金時代」,或將一去不復返的現實。眼前台海情勢風急浪高,台灣不少人懷念起馬英九執政八年與大陸共同走出的「和平發展」時期。要知道,「和平發展」不只是主政者的主觀願望,還得靠天時地利人和等客觀條件。
連戰經歷2000年與2004年兩次總統大選失利,在卸任國民黨主席前破冰訪陸,先後與胡錦濤、習近平等大陸領導人多次會晤深談,並開創了「國共論壇」如此兩岸政治接觸的新模式,同樣為馬英九上台後的兩岸關係突破奠下客觀基礎。馬時代兩岸之間官方和黨際形成的「二軌對話」機制,在今天兩岸政治冰封且對立之際看來,亦顯得難能可貴。
和平發展能治標也能治本?
《連戰回憶錄》的最終章是連戰對兩岸關係未來的寄望,他以一位「兩岸和平」老兵的自居,提出「兩岸應該推動政治對話追求最終和平」。連戰批評了美國強權對兩岸事務的介入,以及蔡英文執政下台灣民主自由的倒退,令台海滑向英媒《經濟學人》所稱的「世界最危險區域」。
連戰從而開了一帖藥方,主張兩岸不可能停留在馬英九時期的「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由於「任何一樣事都有政治的影子在,政治是避不開的」,因此力主兩岸應以中華文化為紐帶,透過高層次議題的政治對話與協商尋求共識,簽訂「兩岸和平協定」──體現「中國人幫中國人」,讓世人看到一個沒有炮聲的台灣海峽。
眼前在中美博弈下的台海危機一觸即發,確實令諸多有識之士感到憂心忡忡。事實上,就現下形勢而言,「給和平一個機會」已成了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最低標準,確保和平應是兩岸各方戮力以致的目標。但顯然「和平」已不足以涵蓋和描繪兩岸乃至於中美關係的未來複雜性,華府政治精英不會放棄利用「台灣牌」劍指北京、把台海推向戰爭邊緣的機會。
而賴清德、侯友宜等台灣2024年的總統熱門人選,前者雖改口「和平保台」,但仍堅守蔡英文的「不能疑美」與兩岸「互不隸屬」論;而後者則還在藍營傳統政治人物的「中華民國」心結打轉,都令危局存續於老路之中,看不到走出新局的曙光。換言之,面對腳步越發靠近的台海終局,以及來自北京的統一決心與意志,連戰「和平發展」和「政治對話」這帖藥方,或能「治標」,但距離「治本」恐怕還差了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