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擴大內需綱要 · 四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以消費投資為箭
在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前,《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低調出爐。緊接著中央經濟工作召開,《「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馬不停蹄的公布。回到《綱要》本身,圍繞11個方面出台38條舉措,以2萬多字的篇幅提出了擴大內需的總體要求和具體方案。但這份《綱要》顯然沒有激起輿論的普遍關注。
「擴大內需」的提法並不新鮮,從《十四五規劃》,到中共二十大報告,再到此番《綱要》都提到「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加之,這份《綱要》沒有「眼前一亮」的預期和一眼就能看到、看得到的數據,所以並不會「刺激」到市場和輿論。原本,中共文件就難倒,一份沒有數據的經濟戰略文件,市場就跟難讀懂。
如何讀懂這2萬多字的《綱要》,這將是一張怎樣的藍圖,會對中國經濟2022-2035年的10餘年起到怎樣的作用。《香港01》將分為9篇,從不同角度一一拆解。
一年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這是首次以「三重壓力」描述中國當前的經濟現狀。一年後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稱,「當前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三重壓力仍較大,外部環境動盪不安」。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問題的概括是非常準確的,如何破局?結合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這2萬多字的《綱要》,基本就有答案。
態度和決心起錨定作用
首先,「預期轉弱」是「三重壓力」當中最棘手的、最嚴重的。「預期轉弱」不不是傳統經濟學概念,更是缺少關注和研究,所以傳統的經濟應對方法根本不靈。
經濟「預期轉弱」,伴隨疫情三年防控,更是雪上加霜。2021年「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引發了打擊資本的擔心,從企業開始,轉而在整個社會傳導。資本密集型或資本運作型的企業,都曾得到「政策扶持+資本扶持」,出現了一段極度繁榮的鍍金時代,突然間,政策急轉直下,規範化監管體系日益織牢織密,一通「狂轟亂炸」,「野蠻生長期」結束立刻進入「冰河期」。「規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本無錯,但在坊間,規範性舉措跟鋪滿輿論場的「反資本」情緒碰面後,總會催生出別樣的解讀。漸漸地,從「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直接到了「資本無序收縮」。企業情緒的力量不容低估。而情緒的另一面就是預期,也是信心。一刀砍下,無差別擠泡沫。當資本不再裹挾了,就業吸納能力也迅速衰減,上下游一損俱損。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更不會有消費了。這也是居民消費傾向降,各種刺激消費政策效果不彰的重原因所在。周而復始,預期轉弱,就由企業轉而繁衍至整個社會層面。再伴隨著對「三次分配共同富裕」,是不是要打富濟貧,是不是要搞平均主義的誤讀,更是打擊到了中產階級。
不能低估了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中產階層對未來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十分重要。然而,中產階級對生活品質有更高的需求,對於經濟的不確定就更加敏感。原本應該是較為富裕的中國中產階層,卻伴隨着持續的焦慮——擔心被辭退;擔心因病致貧;擔心老人贍養;擔心孩子教育問題;擔心股票的波動;擔心稅率調整,甚至是住房公積金的調整……而在疫情和經濟下行的衝擊下,中國中產階級的內心焦慮進一步上升,擔心生活質量下降,擔心未來的收入,擔心泡沫破裂,從「中產」搖身一變成「中慘」。中產階級心態上出現極大變化。他們原本都有一些財產積累,或者有一份能維持體面生活的收入,但隨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不少行業面臨困難,很多人對未來失去信心。大家怕失去,既怕不錯的收入難以持續,又怕已經積累的財富在社會變遷中貶值、出意外。這個時候,中產階級的保守性格完全暴露出來。對他們來說,預期可能比實際影響更大,是預期讓他們焦慮。這是跟以往很不同的地方。因為害怕,令他們的消費、支出更加謹慎。
用一個更為通俗的比喻來說,中國人原來是「光着腳的」,怎麼樣都可以,也沒太多顧慮。但如今中產階級都「穿上鞋了」,他們害怕腳着地就濕了鞋,對於下一步是什麼,就格外的緊張,緊張到影響這一步。而這一步要不要邁出去,又是能不能過水塘的關鍵。社會形態的變化,也進一步造成「預期轉弱」最麻煩的所在。
所以,仔細看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的講話內容,這不是一篇簡單的經濟工作會議文件,更多的是高層在傳遞一種態度和決心。一般的年度經濟工作會議更加註重重點問題,具體的政策安排等,今年卻出人意料的提到了很多「意識形態」類的重磅詞彙,彷彿回到了四十多年前剛改革開放打開人們心結的那段時間,比如「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等。
很多投資者、民營企業家,這幾年都在抱着看空和悲觀的心態看待中國的未來,他們最大的擔憂並非經濟的周期性起落,而是制度的永久性收縮。現代經濟就是信心經濟,如果人們都對未來沒有了信心,沒有一個穩定的預期,就不可能有投資、有信用、有貨幣、有金融。很顯然,現代經濟的核心變量都是基於未來的,如果沒有了對未來的信心,或者感覺沒有了未來,誰還會投資、借貸,誰還會持有虛擬和契約形態的貨幣和有價證券。沒有了未來,人們最優的決策就是把儲蓄和投資全都轉換為即期的消費。在這種狀態下,銀行、基金、股票等一切虛擬經濟都會被「擠兑」,這就是信心和預期對於現代經濟的嚴重性。
如果不能修復信心,讓經濟主體,無論是不斷受到政策衝擊的民企,還是在反腐高壓下的國企,還有房價股價大跌下財富不斷縮水的居民充對未來的環境有更好的預期;不能完善契約經濟,增強全體社會尤其是基層政府的法治理念,多一些長期的立法,少一些短期性、臨時性的部門文件、辦法和指導意見,那麼整體的信心和安全感依然是無從談起。
更要清楚,疫情三年,傷害最大的可能不是經濟,而是社會對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對政策的一致性的信心。如果沒有這份信心,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會大打折扣,甚至影響到人們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和信心。正是基於這些深刻而嚴峻的問題,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才會顯得那麼「語重心長」,才會讓人感覺新一屆班子在重尋改革開放的制勝法寶,更難能可貴的是一種反思精神。這是讓人感到安慰和振奮的事情。但是,真正的信心並非來自紙面的話語,而是具體的、科學的、讓老百姓感覺不折騰的潤物細無聲的行動。
消費、投資「工具箱」依然多工具
光說不練假把式,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習近平親自傳達信心之外,更重要的是怎麼做。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習上,已經給出了關於刺激消費的部署,但要看更加全面的部署,行當下、致長遠就還是必須看回《綱要》內容。在《綱要》內容中,可見超多「工具」。
「工具箱」大抵有兩部分。首先看消費的擴容。《綱要》對於四類消費的表述分別為:傳統消費-持續提升、服務消費-積極發展、新型消費-加快培育、低碳消費-大力倡導,顯然未來消費擴容的核心在於服務、新型和低碳消費。
傳統消費領域本身體量大,因而重點強調「穩中求進」。包括:「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地產銷售強調穩;「推進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加強停車場、充電樁、換電站、加氫站等配套設施建設」,交通工具的消費旨在升級提效;「倡導健康飲食結構,增加健康、營養農產品和食品供給,促進餐飲業健康發展」,食品消費更加註重安全。
而未來消費的邊際增量在於服務、共享和低碳,更加突出「積極有為」。包括:「推進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帶動群眾『喜冰樂雪』」,體育主題以及文化共享是未來消費的重要形式;「支持線上多樣化社交、短視頻平台規範有序發展,鼓勵微應用、微產品、微電影等創新」,短視頻已經成為當下的新消費熱潮;「促進居民耐用消費品綠色更新和品質升級」,低碳領域綠色家電和新能源車下鄉活動也是消費擴容的重要趨勢。
消費作為穩定經濟的基石作用不可動搖。隨着防疫的放開,未來服務消費、社交消費作為新消費的主要載體,將承載更多穩增長、促就業的任務。其中,新能源車、綠色家電等消費品類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再看投資的發力。《綱要》提出投資的方向主要在於優化結構,其中對於三類核心發展方向的表述分別為:製造業投資-加大力度、重點領域補短板-持續推進、新基建-系統佈局。可見方向很清晰,製造強國依然是長期主線,未來的增量主要在新型基礎建設的進一步擴容。
政策對於科技製造的支持力度將有增無減,製造強國一定還是長期主線。包括:「引導各類優質資源要素向製造業集聚」、「加大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投資力度,擴大先進製造領域投資」,製造業內部的調結構趨勢不變,傳統制造的升級改造以及先進製造的擴容是未來的增長點;「完善促進製造業發展的政策制度,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提升製造業盈利能力」,體現了政策優惠將進一步向製造業傾斜,2022年實施的結構性貸款工具對於高端製造的傾斜未來有增無減。
基建投資主要強調傳統領域的「補短板」以及新興領域的系統建設。其中,基建補短板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能源等領域,包括:「推進『6軸7廊8通道』主骨架建設,增強區域間、城市群間、省際間交通運輸聯繫」、「積極推進配電網改造和農村電網建設,提升向邊遠地區輸配電能力」、「加快補齊大江大河大湖防洪短板,推進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工程、蓄滯洪區等建設」。 傳統產業投資改造和升級:總量上擴大內需的目標,傳統的這些產業也不能過度的萎縮,特別是在槓桿率較高,債務約束越來越明顯的這種情況需要增加有效投資。
新型基礎設施的攻關集中在訊息領域,包括:「 加快物聯網、工業網路、衛星網路、千兆光網建設,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 2022年,已經看到政府開始將大量資源傾斜,未來的發展方向圍繞製造強國和新型基建大國展開,核心發力點在於:電力設備、數字產業、新型電網等。
除此之外,《綱要》還強調了一系列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展開的舉措:新型城鎮化、農村現代化、優化區域經濟佈局,是為了城鄉協調釋放潛能:圍繞新產業新產品的自立自強、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傳統產業升級,是為了提高供給質量;健全現代市場和流通體系,以及繼續深化改革:完善促消費體制、投融資體系、優化營商環境、發揮對外開放對內需的促進作用……這些都是繼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正如在《中央擴大內需綱要.一 | 不同於4萬億 這不是一份刺激方案》所說,《綱要》總體方向依然要求把擴大內需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本質上依然是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自主可控、優質有效的供給滿足和創造需求。擴大內需,必須經歷從傳統需求向新型需求,從單純刺激向完善體系的方向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