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後首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聚焦提振市場活力與民營經濟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召開,因為這是中共二十大換屆後首次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恰逢中國放開疫情管控,經濟面臨極大下行壓力,社會經濟活力和市場信心面臨幾十年少有的低迷狀態,會議會提出什麼樣的政策令人格外關注。

除了傳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注到的本年度經濟工作總結、對當前和下一年經濟形勢的展望,以及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宏觀政策,房地產、金融等重點領域之外,今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如何恢復提振市場信心,增強民營經濟的表述引起了媒體與經濟界的普遍關注。

二十大換屆後中國經濟政策與發展走勢受到外界關注。(新華社)

比如會議明確提出要「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着力擴大國內需求、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和「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國有經濟的發展」)作為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的入手等,都是在圍繞這一工作領域展開。

拋開中美對抗、國際及國內疫情和烏克蘭戰爭等各種不可控因素,過去幾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逐年加大,人們的社會心理預期持續萎靡收縮,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民營經濟發展受到重創,人們對未來的政策走向與發展意願普遍信心不足。特別是一些過激調控政策頻繁出台對經濟的衝擊,以及一些音量高亢的極左社會輿論炙烤等,讓很多人,對未來發展走向產生了不確定性認知。

具體表現上,一度成為中國經濟名片同時也是過去二十年發展最快的網路新經濟領域,創始人們在年輕力壯、正是創造力最旺盛,最有幹勁的時候卻紛紛隱退。一些產業因為突然而至的政策性調整而陷入普遍性生存危機。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投資一項中,基本上民營經濟的投資意願已經處於熄火或半熄火狀態,面對市場寒冬和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認知,多數民營經濟不僅不敢擴大投資規模,反而不斷收縮規模,縮減開支,大規模裁撤業務與員工的行為幾乎成為過去幾年的市場常態,每年結業註銷的市場主體數量幾成天文數字。

中國標誌性的兩間網路科技巨頭騰迅及阿里巴巴,均於最近幾年遭受重創。(Reuters)

當以民營經濟為就業與數量主體的市場主體們表現低迷,陷入收縮乃至停業狀態,就業就必然出現問題,社會總體消費能力與消費意願就自然無從談起。

民營經濟經過四十年發展,在中國經濟中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徵,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國有企業在中國經濟結構中具有主體性地位,在很多領域居於壟斷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就稅收、技術創新、就業承載、社會經濟活力與億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感知而言,民營經濟的重要性反而要更重要許多,與此同時也脆弱得多。

所以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開始就提出要大力提振市場信心,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作為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的入手等,這是和之前相比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另外針對網路新經濟等,一些政策性措詞和前兩年的對比變化,也能看到明顯變化。

在位於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境內的內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酸刺溝煤礦礦井下,工人在觀察採煤機的作業情況 (新華社)

官方出台的會議通報也少有地用了一大段文字來談對民營經濟,表示「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加權益。各級政府領導幹部要為民營企業家解難題、辦實事」等。

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民營經濟信心受創非短期內形成,在經歷過多年連續整頓與疫情等衝擊下,即便是官方表現出提振信心、保護民營經濟發展的意願,若不能密集釋放出更有力信號,市場活力與民營經濟信心在短期內想迅速回升恐怕也不太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