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逝世|當人們緬懷江澤民時 究竟在懷念什麼?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2022年11月30日,註定會成為一個被很多中國人銘記的日子。因為就在這一天的12時13分,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因病在上海逝世。新華社發布的《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對其一生予以高度評價,晚間新聞聯播也播出了其生前的若干經典畫面。與此同時,民眾層面的緬懷鋪天蓋地而來,人們一邊轉發着他的短視頻和紀念文,一邊懷念着那個「談笑風生」、激情燃燒的時代。

每一位領導人的逝世,都有一個特定的政治和社會背景。當中共第一代領導核心毛澤東1976年9月9日逝世的消息傳來,中國社會陷入巨大的迷茫和不確定性中,以為「中國的天塌了」,這是文革十年個人崇拜和「兩個凡是」對人們思想禁錮必然導向的結果,雖然在毛澤東等先輩的努力下,中國實現了主權獨立,提出了四化建設,但中國人一直苦苦追索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還是一個遙遠的夢。

待到第二代領導核心鄧小平1997年2月19日逝世之際,中國政治改革、經濟改革、文化改革在各種風險和考驗下穩步推進,人們悲痛於鄧公最終未能了其夙願,等到香港回歸祖國,感慨其如何通過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和每個人中國人的命運,這種悲痛與感慨,也最終化為力量,因為人們深知,持續推進改革開放,就是對鄧公最好的告慰和紀念。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閉幕後,鄧小平(右)與江澤民握手。(法新社)

江澤民作為中共第三代領導核心,在今天這樣的時間節點去世,像極了一個巨大的隱喻,因為就在幾天前,上海街頭爆發了罕見的反封控抗議活動,人們通過各種方式表達着憤怒與不滿,而江澤民逝世的次日,即是武漢通報首例不明原因肺炎三周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三年後的今天,面對內外挑戰,雖然決策層信心滿滿,也做好了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重大考驗的準備,但民眾層面,群情不安的情緒卻在各個階層蔓延。人們的普遍困惑在於:作為唯一的執政黨,當江澤民時代致力於推動的黨的正規化、制度化、現代化中斷,當經濟發展減緩甚至停滯下來,當社會和輿論的空間一再被限縮,人們還可以繼續抱有對中國的期待嗎?

基於這樣的政治和社會背景,當人們在緬懷江澤民時,究竟在懷念什麼?人們既懷念他如何在內外劇變之際臨危受命,以動盪和疑慮開始,結果成就了中國的一段卓越時期,也懷念他褪去偉人光環之後的平易近人、自信從容。透過江澤民興之所至的唱歌、彈奏、演講,領導人與政治不再是冰冷的存在,而是有温度的、具體可感的。也因為這樣,解放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自上而下的一股實實在在的力量。

基辛格在《論中國》中這樣寫道,「以前的中共領導人為人處世帶有偉人的光環,既有新型馬克思唯物主義的風格,也有中國儒家傳統的痕跡。江澤民則不同,他更像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家人,熱情而不拘禮節。」「江澤民不追求哲學上高人一等。為了拉近關係,他時而面帶微笑,時而放聲大笑,講些軼聞趣事,感染談話對象。他為自己的外語天賦和西方音樂知識感到自豪,時而為此興高采烈。」基辛格總結說,「在我見過的中國領導人中,江澤民是最沒有中央王國氣派的人物。」

江澤民與基辛格。(Getty)

對很多中國民眾來說,可能並不詳細知曉江澤民如何改變了中國,以及作為第三代領導核心任上經歷了怎樣的風險考驗,人們對他的記憶由一個個事件和符號構成:1989年天安門風波之後臨危受命進京;1992年建立社會主義新經濟體制;1995年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應對第三次台海危機;1997年香港回歸;1998年抗洪救災和禁止軍隊經商;1999年澳門回歸、取締「法論功」、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被炸、李登輝「兩國論」;2000年西部大開發、正式提出「三個代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美撞機事件、申奧成功、國足出線、「9·11」事件當機立斷、推動黨的現代化;2002年「三個代表」寫入黨章、繼續擔任軍委主席……從1989年到2002年,所有這些大事變,濃縮在了13年時間裏,而今回頭看,人們只能感慨「當時只道是尋常」。

退出政治舞台後,江澤民雖然不再活躍於鏡頭前,但民間始終流傳着他的傳說,並受年輕人喜愛。他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是在2019年建國70周年大會上,彼時,他和他的繼任者——胡錦濤、習近平,一起站在天安門城樓,眺望遠方。

2019年10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右)、胡錦濤(左)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AP)

美國傳記作家羅伯特·勞倫斯·庫恩在《江澤民傳》的最後這樣寫道,「江要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記並非易事;他沒有簡潔的豪言壯語可以用來塑造公眾意識。毛澤東『統一中國並使中國在世界上站起來了』。他的遠見卓識是很容易被人理解的。鄧小平『結束了政治鬥爭,改革開放,使人民富起來』。他的偉大業績顯而易見。但江面對的是貫徹鄧小平的改革政策中所遇到的一切瑣碎細節和不曾預料到的後果——收入差距拉大,宏觀經濟調整,控制通脹,反擊腐敗,增加稅收,重組國有企業,安置下崗工人——這些事情既不易得到理解,又無特別鼓舞人心可言。」

庫恩也許是對的,但時間、人心最終會檢驗一切,正如他的書名所言,「他改變了中國」。因為透過江澤民這位與眾不同的領導人,人們看到了一個生機勃勃、開放包容、有着無限可能的中國,看到了真正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樣的中國,雖然不易得到理解,但最終結果一定是鼓舞人心的。這大概也是人們今天懷念他的最大因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