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逝世|與毛鄧對比 中國社會正常化加速

撰文:蘇天澤
出版:更新:

中共前總書記、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於2022年11月30日逝世,享年96歲,一個時代真的結束了。

與毛澤東、鄧小平逝世時相比,江澤民的逝世儘管也昭示一個時代的結束,但對中國的衝擊已大為減小。可以肯定,與毛澤東逝世造成舉國不安、鄧小平逝世造成一些困惑不同的是,今天中國將沿着原有軌道正常發展下去。這也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進步的另一種體現。

回望1976年,毛澤東逝世時舉國悲痛,中國大地旋即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無數精英和民眾沉浸在迷茫、困惑和擔憂之中。即使在距離北京千里之外的鄉村,也有很多老百姓因此悲傷流淚,甚至中小學還會組織學生集體痛哭,以表達對毛主席逝世的悲痛之情。「中國的天塌了」,這是當時很多人的真實感受,不論是工人、農民,還是見多識廣的知識分子。

中國該怎麼辦?中國向何處去?這是1976年9月9日後,中國整個社會的疑問。彼時中國無論是制度建設還是民眾的認知,其實都還停留在前現代,對於領袖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崇拜之情。恰巧毛澤東因為成功領導中國革命,讓國家實現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首次真正意義上的主權獨立和統一,故在整個國家享有崇高威望。

尤其是經過十年「文革」個人崇拜式宣傳,「毛主席」已經成為「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一切聽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帶領大家向前走」,在相當程度上已經成為當時人民的基本心理依賴和真實寫照。一旦人們眼裏的「毛主席」不在了,人們的心理依賴自然容易頓時陷入真空,整個社會難免出現迷茫。再加上當時中國的發展陷入困境,「文革」十年造成政治經濟社會秩序瀕臨崩潰邊緣,人心不穩,此時若出現最高領導人的逝世,舉國不安就是自然而然的現象了。

將國家命運繫於一人,其逝世必然給國家帶來巨大震動和衝擊。為了扭轉這種危險的不正常狀態,鄧小平於文革結束後復出,就開始撥亂反正,逐漸改變和完善了中國的領導制度,確立了領導人退休制,提升了國家和中共的制度化程度,為中國最高領導人有序交接奠定了基礎。

2002年10月25日,美國總統布殊在其私人牧場會晤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布殊和夫人勞拉(Laura Bush)在門口歡迎江澤民和夫人王冶坪。(新華社)

正因這樣,在1997年鄧小平逝世時,中國社會雖有震動、悲痛和些許迷茫,但已可以做到基本平穩、波瀾不驚。舉國悲痛欲絕的景象消失了,代之的是莊嚴肅穆的紀念。中小學降半旗致哀,國家短暫取消娛樂活動。除此之外,中國社會仍然正常運轉,發展的腳步並沒有因此放慢乃至倒退。當然,大家隱約的擔憂還是存在,其中最核心的兩個疑問是:一、中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能否繼續下去;二、5年之後的中國政治權力能否和平有序交接?

當時的人們之所以會有這兩個疑問,歸根結底,還是中國的政治制度和發展路徑沒有完全確立。「六四」事件後形成的保守氛圍讓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受到挑戰,鄧小平1992年南巡才又重新得以確立。可以說,鄧小平用他自己的權威確保了中國的改革開放道路。可當享有最高權威的鄧小平逝世後,法治和制度化水準尚不完善的中國,能否繼續踐行他為中國描繪的發展路徑?極左勢力和一些既得利益集團會不會站出來否定中國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之路?人們多少都會有這樣的擔憂。

所幸的是,於「六四」事件後臨危受命、接掌中共總書記的江澤民通過自己的努力消除了世人的疑慮。他不僅進一步打開了中國外交局面,有效緩和了「六四」事件後中國和國際社會的緊張關係,而且以較為成功的方式繼續推行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國策,推動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推動了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保證了政治強人鄧小平逝世後中國社會的穩定,並最終在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上實現了最高政治權力的有序更替。

1998年12月31日,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發表1999年新年講話《為世界的更加美好而共同努力》。(新華社)

當然,在江澤民任內,中國在高速發展過程中亦有一些問題,包括環境污染、腐敗的加劇。但總體而言,瑕不掩瑜,江澤民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功勞有目共睹,為今天中國的成績奠定了基礎。江澤民卸任後,中國又經歷胡錦濤時期的「黃金十年」,經濟實現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期間中共和國家的制度化逐漸提升。到了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胡錦濤和習近平之間再次實現最高權力的有序交接,而且是胡錦濤一次性卸任所有最高領導職務,這無疑再次說明中國政治的制度化程度已較為牢固。

而自從2012年上任以來,習近平更是積極作為,實行大規模反腐行動,提出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為總目標的全面深化改革,主張並實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幾年時間內,他成為毛澤東、鄧小平之後最有權威的領導人,全面掌控中國政治大局,讓國家進入新時代。

所以,江澤民逝世固然具有符號意義,人們也會悼念他、緬懷他,他也會活在史冊裏,但因為自鄧小平以來包括江澤民在內數代人的努力,江澤民的逝世已經回歸正常,中國會繼續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