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銷社」在中國強勢回歸 活化石復興究竟意味着什麼
在一片慘淡的內地A股市場,最近最火爆的板塊是什麼?不是科技板塊,不是軍工板塊,也不是地產、金融、能源、環保板塊,而是供銷社概念板塊。天禾股份,輝隆股份,天鵝股份,中農聯合,浙農股份,浙江東日,中農立華,敦煌種業等供銷社概念股紛紛大幅衝高。
伴隨着股市異動,各地供銷社不斷發展壯大的新聞也不斷登上媒體版面。消息顯示,湖北基層供銷社恢復重建至1373家,基本覆蓋了全省鄉鎮;寧夏鄉鎮級供銷合作社覆蓋率達到92.7%;重慶農村綜合服務社增至6120家,覆蓋率達76%。
對於在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環境長大的中國年輕人來說,供銷社是個相當陌生的存在,但是對70後尤其是出生在60年代之前的人來說,這可是他們對那個年代生活的最深切回憶之一,不少來自於內地的老一輩香港人對此也記憶猶新,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糧票、油票、肉票、布票等屬那個時代的特殊物證。
在當時那個普遍貧窮、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時代,因為物資奇缺,國家靠行政計劃掌握着社會物資購銷與生產供應,加上市場流通不暢,大部分家庭別說家裏沒錢,就算是有錢也只能憑票供應,通過供銷社採購生活必需品。
一般農村或家庭手工作坊生產的產品也必須賣給指定的供銷社系統,否則就可能背上「投機倒把」的罪名。
因為供銷社背靠行政資源壟斷了幾乎所有市場流通渠道,老百姓無論購銷商品都必須經過它們,而在該系統的工作的員工又具有全民或集體企業職工身份,相當於由國家為其「飯碗」提供背書保護,其經營積極性因此普遍不高,服務意識普遍差勁,強買強賣等時有發生,效益也普遍不好。
因此,後來隨着改革開放推進,交通越來越便利,物資越來越充裕,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各種個體與私營商鋪崛起,供銷社系統就慢慢在內地走進歷史。
再後來,外資進入,商超崛起,網路電商興起,在新消費方式和消費文化擠壓競爭下,原來廣泛分佈在全國各地的供銷社逐漸被市場和消費者淘汰。
1982年2月22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舉行第22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問題的決議》。將商業部與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和糧食部合併,組建新的商業部。
不過這次改革也保留了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牌子,設立了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保留了省以下供銷合作社的獨立組織系統。
根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官網列明的部門職責,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主要負責:研究制訂全國供銷合作社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指導全國供銷合作社的發展和改革;按照政府授權對重要農業生產資料、農副產品經營進行組織、協調、管理;維護各級供銷合作社的合法權益;協調同有關部門的關係,指導全國供銷合作社的業務活動,促進城鄉物資交流;宣傳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有關農村經濟工作的方針政策;代表中國合作社參與國際合作社聯盟的各項活動;承辦黨中央、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等。
進入新時代,供銷社逐漸又開始煥發生機。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農產品流通,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重要作用,為供銷合作社的改革發展和轉型升級帶來契機。
2014年,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列入中央改革辦2014年工作要點,再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
同年7月,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供銷合作總社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提升為農服務能力。支持供銷合作社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引領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分享產業鏈收益。
2017年6月,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專項試點啟動,28個省(區、市)32家單位承擔試點任務。
截至2018年11月,根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社官網訊息顯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設立理事會、監事會,理事會內設機構14個,監事會內設機構1個,下轄15個直屬事業單位、15家主管社團和中國供銷集團,中國供銷集團管理有全資和控股子公司16家。
近幾年以來,在中國各省市,供銷社恢復並不斷發展壯大的新聞也不絕於耳。很顯然,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接下來供銷社系統還在繼續擴展,原來因經營不善、效益不佳等原因一度淡出市場的供銷社系統不僅在強勢回歸,有朝一日重回巔峰似乎也不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