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路企業能否度過寒冬?|專家有話說
隨着美聯儲加快收緊貨幣,中國國內外投資環境同樣發生巨大的變化,曾經作為資本市場「寵兒」的網路企業,正隨着融資成本的上升和未來收益的貶值而面臨估值調整。而對於中國國內網路企業而言,不僅不能避免貨幣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更無法擺脱國內網路市場環境的巨大改變,正面臨「內外夾擊」式的雙重打擊。
在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看來,國內網路企業儘管在疫情期間曾得到巨大的虛擬經濟紅利,但在新的形勢下,已經進入一個總體收斂的存量博弈新格局,這些網路巨頭能否度過目前的經濟寒冬,並不樂觀,更可能出現網路科技市場新的迭代。
從全球的範圍來看,整個網路科技行業在美聯儲加息的情況下正在遭遇資本逆流的「迭代」,不再是資本市場的寵兒。隨着美聯儲不斷加息,網路企業股票正在被投資者拋售。
安邦智庫此前注意到,在截至10月27日的一年內,美股網路FAANG五大巨頭中,谷歌市值蒸發66%,一年市值跌去12744億美元。該公司將此歸因於經濟放緩重創了廣告需求,導致其廣告收入增速從一年前的43%放緩至2.5%,淨利潤按年暴跌26%,增速跌回2013年最低水平;亞馬遜市值蒸發5877億美元,跌幅34%,最新的三季度淨利潤率僅為2%再創近年新低;奈飛儘管三季度業績亮眼,用戶增長勢頭迅猛,關鍵指標全面碾壓預期,但過去一年市值依然遭到腰斬(-55%),蒸發近1607億美元;蘋果公司雖然整體情況較好,但市值仍蒸發603億美元,微跌2%。在全球經濟低迷以及美聯儲緊縮增長之下,增長放緩、業績不佳正在成為網路巨頭的通病。
中國國內網路企業面臨的情況甚至更為糟糕。有媒體統計,截至2021年底,中國上市網路企業總市值為12.4萬億元,按年下跌30.8%,截至2022年6月底,企業總市值為10.9萬億元,而在經歷了幾輪大跌之後,10月份中國網路企業市值預計會進一步縮水。有數據顯示,以網路企業為主的海外中概股已經進入深度調整期,自2021年初開始到10月20日,總體平均下跌幅度超過50%。兩大巨頭騰訊和阿里,兩家公司的股價表現較最高點縮水超過70%。這意味着之前網路繁榮所依靠的資本驅動模式已經熄火。網路企業不得不依靠自身業績而不是資本泡沫得以生存。
而在疫情後整體需求萎縮的情況下,中國國內網路企業發展遭遇業績瓶頸。2021年中國上市網路企業淨利潤按年增長7.6%,低於2020年的37.3%和2019年的23.3%。傳統核心業務疲軟促使網路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2021年研發支出按年增長24.7%,顯著高於過去兩年的約20%。最新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網路業務收入和利潤繼續下滑。前三季度,中國國內規模以上網路和相關服務企業完成網路業務收入10998億元,按年下降0.9%,降幅較1—8月份擴大0.1個百分點;網路企業營業成本按年增長3.9%,增速較1—8月份提高0.5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966億元,按年下降8.3%,降幅較1—8月份收窄0.1個百分點。
網路企業業績萎縮,一方面,在於經濟放緩之下,整體需求的低迷,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9.59萬億元,按年增長4%,儘管維持正增長,但增速較前幾年已經顯著下降。這使得整體依託電商的網路企業盈利難以增長。另一方面,國內之前追求用戶數量的市場擴張已經遇到邊界,使得市場面臨存量競爭。根據中國網路絡訊息中心(CNNIC)的數據,2021年中國網路用戶人數約為10.32億人,移動網路用戶人數約為10.29億人,超過國民數量的70%。QuestMobile發布的2022下沉市場洞察報告更是顯示,截至2022年4月,下沉市場月活躍用戶6.92億,在整體中佔比58.4%。市場邊界的出現,使得國內網路企業尋求增量空間變得越來越困難。
在安邦智庫的研究人員看來,中國國內網路企業之所以在之前能夠快速崛起,主要還是在於應用端的廣大市場空間。無論是社交媒體、電商平台,還是短視頻、直播等新的業態,都是基於國內大規模市場空間的應用場景。而就中國國內網路企業發展模式而言,一方面,基礎性、原生性創新並不充足,主要是技術模仿構建數字應用場景而滿足海量需求;另一方面,其發展基本都是採取國際上資本驅動的「跑馬圈地」模式,依賴巨大的市場空間,通過資本競爭形成某一細分領域的主導。因而,在市場空間受到約束,居民消費需求放緩的情況下,國內網路企業缺乏新的應用場景,即陷入了寒冬之中。
同時,中國國內在網路監管政策上,一方面,不斷提高數據監管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網路企業向其他領域的滲透中通過反壟斷加以限制,約束了其向金融領域、教培領域,以及醫療、出行等其他消費領域的滲透,很大程度上,約束了網路企業的數據「變現」,缺乏新的消費形態也使得網路企業陷入困局之中。如果考慮到中美審計爭端等外部政策環境變化,中國國內網路企業面臨的政策約束顯著增強,政策邊界已經形成。
目前來看,網路科技在消費領域的滲透造就了行業的快速發展,也釋放了新的資源和效率。但目前在新的商業應用領域,在技術實現和市場應用層面,仍面臨巨大的挑戰。同時,商業、工業應用場景的個性化,也使得其模式很難大範圍推動。這將使得網路領域發展由資本驅動轉向技術驅動。
當然,就應用場景而言,中國國內仍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無論是商業應用領域,還是普通消費領域,都需要數字賦能的推動,如華為、希音等企業實際上都在探索不同的領域,以新的模式來推動網路行業的轉型和升級。這意味着,中國國內網路產業的創新面臨投資模式和市場模式的代際轉換,不再以資本和單一應用模式作為驅動力量,而是在技術驅動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商業模式尋求產業數字化潛力的釋放。
這種轉換對於目前逐漸固化的網路巨頭而言,同樣面臨挑戰,因為這不是簡單的資本遊戲能夠實現和解決的,一些仍具有優勢的企業可能會固守其「傳統」領域,維持現狀;另一些無法改變的企業將難以捱過市場嚴冬,在競爭中被淘汰,甚至「爆雷」帶來整個行業的震動。因此,在網路產業面臨寒冬的情況下,在監管政策上,已經不再是設置「綠燈」、劃分市場的問題,更在於區別性的鼓勵和支撐,避免嚴寒之下大型網路企業倒下帶來整體行業性的塌陷。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目前國內網路產業不僅面臨資本驅動的熄火,也面臨新應用場景缺乏帶來的市場萎縮。這些變化表明網路領域的代際轉換正在發生。網路企業要想贏得競爭,不僅需要技術上突破帶來新的產業化應用,更需要考慮新的商業模式,否則將難以度過嚴冬。
本文經安邦智庫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