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前官方密集發聲 層層加碼之下的「進京難」
回歸正常生產生活,還需要多久?這是當下很多人的疑惑。在中共二十大前夕,官方開始密集發聲,有針對性地給出回應。
比如疫情結束有沒有時間表?二十大之後尤其是明年兩會之後會不會逐步放開?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給出的回答是,「這種時間表,我們一直在努力,努力戰勝疫情,但是現階段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也很難明確說,在幾月份我們就達到了這種標準。」
再如不少國家疫情都結束了,為什麼中國還要堅持「動態清零」?如果放鬆管控,後果如何?梁萬年說,從全球各個國家來看,只是把防線退回到了醫療機構,並不是全部躺平和完全放任不管。至於中國放鬆管控會如何,梁萬年說,「在很短的時間內,幾乎會有相當一部分人被感染,這種感染的概率那就是百分之幾十,即使它的病死率比較低,但總的死亡率會比較高,就會造成大量的感染、大量的重症和較大量的死亡,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而目前,一旦放開,中國並沒有一個剎車機制。
《人民日報》10月11日發表的評論則重申了官方堅持動態清零的考量。「中國必須清醒看到,我國是一個有着14億多人口的大國,加上地區發展不平衡,醫療資源總量不足,放鬆防控勢必令易感人群感染風險加大,一旦形成規模性反彈,疫情蔓延勢必會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衝擊,最終付出的代價會更高,損失會更大。」
還有執行層面的一刀切、層層加碼怎麼破?國家衛健委、國家疾控局都表達了零容忍的姿態。國家衛健委說,要「積極充分發揮整治『層層加碼』工作專班作用,快速轉辦,核實群眾舉報投訴,強化跟蹤督辦,加強典型問題通報曝光,確保『層層加碼』問題及時得到妥善解決。」國家疾控局說,不能以「靜默」代替管控,對風險區域外的學校、餐飲堅決避免「一關了之」。
不消說,中國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以及醫療資源總量不足不是官話、套話,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實實在在的具體現實,但同樣現實和具體的是,一邊是杜絕一刀切、層層加碼的政策導向,一邊卻是各地不斷曝出的引發民怨沸騰的靜默封控,以及用政治賬壓倒民生賬、社會賬,比如河南鄭州的「一天兩檢」、陝西榆林為期三天的靜默演練,無疑都是層層加碼的典型,既不科學也不合規。二十大前夕的「進京難」,亦一度成為輿論爭議的焦點。
根據北京市衛健委10月12日最新消息,進返京人員抵京後進行3天2檢,陰性結果未出前居家不外出。這是順利進返京之後的政策,而要想進返京,北京市規定:有進返京計劃的旅客,持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北京健康寶」綠碼,在測温正常且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可正常進返京,抵京48小時後、72小時內進行一次核酸檢測。7日內有1例以上(含1例)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所在縣(市、區、旗)旅居史人員嚴格限制進(返)京。
最後一句,「7日內有1例以上(含1例)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所在縣(市、區、旗)旅居史人員嚴格限制進(返)京」,可以說影響面極大。一方面,目前各地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這也是官方反覆說的,所以「7日內有1例以上(含1例)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所在縣(市、區、旗)旅居史人員嚴格限制進(返)京」的政策,致使很多人不得不面對「彈窗」的困擾;另一方面,地方上基於講政治的考量,為力保二十大順利召開,也會通過取消航班、暫停列車等方式,來變相阻止相關人員進返京。
10月6日,《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在微博談進返京政策,他是這樣說的,「我理解,像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政府首先要為兩千萬市民的公共利益着想,保大家的節日,很怕國慶長假被病毒的擴散毀掉,這是市政府的優先關切。在這當中要盡最大可能把事情做得人性化,既減少公共損失,也讓蒙受損失的個人儘可能少,我相信這就是市政府的防疫邏輯。應當說他們盡力了。註定有人面對兩千萬人的快樂節日和少數人的不便和損失時,着力強調後者的權利保護,這是一種價值取向,它未必能主導我們社會在重大關頭的選擇,但它也不應該被看成是有害的。」
疫情已經三年了,防疫從來不應該是犧牲一部分人來成全另一部分人,也不是少數人無條件服從多數人,而是能不能真的做到精準防疫,能不能將防疫作為提升各地綜合治理能力的考驗。疫情終有一天會結束,精準防疫和治理能力提升帶來的,既必然包含疫情的有效應對,也將影響中國更久遠的未來。更為關鍵的是,受「進京難」困擾的群體放在14億人口的基數下,可能確實是「少數人」,但疫情的影響,卻關涉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