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隔離手記|人們對待病毒的態度正在形成新常態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自8月27日經由深圳灣從香港入境深圳之後,筆者9月6日結束了7+3的隔離,結合深圳隔離經歷,談幾點個人想法:

1、目前香港入境深圳統一是「7+3」的隔離政策,「7」是酒店集中隔離,在入境時可以選擇三個價位、不同等級的酒店,入境比較晚的話,往往無法選到便宜的酒店,筆者選擇了中檔酒店,在南山區,每天住宿費680元,餐費100元,講真,並不便宜;「3」是居家隔離,如果目的地在深圳,酒店會安排車輛閉環轉運至居家隔離點,如果目的地不在深圳,在深圳沒有疫情的時候,還可以選擇民宿等,但因這次剛好碰上深圳疫情,所以這裏的「3」也只能順延「7」的酒店,筆者打電話預約民宿及酒店,都表示無法接收未滿10天的住客,最後等於集中隔離10天,費用也要相應增補。

深圳灣口岸每天都有大量旅客出境,他們需在口岸即場做核酸檢測,陰性才可通行。(餘俊亮攝)

2、今年3月,正值香港第五波疫情最為嚴峻之際,筆者曾從香港入境北京,期間集中隔離了21天,對比上一次在北京的隔離經歷,今次深圳隔離明顯能感覺到防疫人員和隔離群體已經漸漸轉變對待病毒的態度,開始以平常心對待。當然,除了北京作為政治中心與深圳不同之外,人們心態轉變的背後,有一個大背景,那就是當時還未發生上海疫情以及後來的種種,所以3月份內地社情民意主流還是認為中國必須動態清零,而不能選擇躺平式的與病毒共存。但當上海疫情爆發後,以及各地輪番進入靜默管理,經濟遭遇嚴重衝擊,因一刀切和層層加碼引發的次生災害不斷刺激着人們對防疫政策本身的認可度,再加上病毒危害性降低,且不斷變異,實實在在加大了清零的難度。深圳負責轉運的工作人員,以及酒店的工作人員,都顯得更加從容,更加平常心,這全然不同於北京彼時的緊張感。這也從一個層面說明,在疫情兩年多後的今天,人們已經可以更加理性平和地對待病毒,當前政策制定者調整防疫政策的腳步,明顯落後於民眾的承受力和期望值。

3、筆者的目的地是北京,那麼問題來了:深圳結束隔離之後,怎麼回北京?這個時間點很不討好,一方面深圳有疫情,另一方面二十大召開在即,北京收緊進京管控。這兩方面的原因導致的後果就是,不管是從深圳直飛北京的機票,還是轉機的航班,隨時都可能被取消。筆者連續預定了幾趟航班,隔天都被通知取消,並提供全額退票。最後為了避免臨時航班取消帶來的不確定性,故買了高鐵票進京。經由這次經歷,也很能理解為何人們都不願意出門了,因為不確定性帶來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的確是不可承受之重。而這樣的不願意流動背後,是預期不穩、信心不足,最後的結果就是經濟進一步下行。道理很簡單,沒有足夠的流動,就沒有消費,沒有消費,就沒有提振經濟的可能。所以,歸根結底,還是需要防疫政策提供流動的源頭活水,這才是穩預期、穩信心的關鍵所在。

深圳灣口岸繼續有大量旅客出境,他們需在口岸即場做核酸檢測,陰性才可通行。(餘俊亮攝)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進入第三年,與病毒變異同步不斷在發生着的,是人們對病毒的認識以及應對的心態。回看過去兩年多我們共同遭遇的這場大流疫,恐怕誰也不會想到,中國作為最早爆發疫情的國家可以很快穩控疫情,也沒有想到擁有先進醫療條件和資源的歐美等發達國家會造成百萬人死亡,更沒有想到作為抗疫優等生的中國會在疫情下半場遭遇巨大挑戰。接下來,病毒會如何變異,疫情會持續多久,誰也無法預料。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經由這場疫情,我們,人類,需要看到自身的有限性,敬畏自然、敬畏科學、敬畏生命。疫情之外,極端天氣、地震等災難還在不斷發生,如果經由百年不遇的大流疫,我們還自命不凡,以為人定勝天,不斷從自然中攫取而非努力尋求和諧相處的模式,那當下一次災難來臨,我們又會被打得措手不及,沒有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