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上半年增2.5% 下半年如何達標?幾乎完不成的挑戰 | 經略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中國2022年上半年經濟「成績單」出爐,上半年GDP按年增長2.5%,二季度按年增長0.4%。這是一個低於預期的數據。要想完成全年GDP5.5%的經濟增長目標,難度非常大。

而據《彭博》報道,中國政府將撥出7.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為了「穩經濟」,這次撐經濟力度將會是2009年救市規模的1.8倍。在消費和地產景氣度低迷情況下,大基建是中央今年可望經濟上行的主要增長驅動力之一。這是可以被理解的。但對大基建如此孤注一擲,本身又是一個問題,隱患也是巨大的。

實際增速需達8.1% 完不成的任務

要想完成全年GDP5.5%的經濟增長目標,下半年需要達到多大增速?我們來做一個測算: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尤其是4月份疫情對經濟運行造成較大衝擊。特別對於消費領域影響明顯。(美聯社)

中國2022年上半年GDP規模為56.264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按年增長2.5%。而2021年上半年GDP規模為53.217萬億元。因此,上半年名義GDP增速為5.73%((56.264萬億-53.217萬億)/53.217萬億),GDP平減指數為3.23%(5.73%-2.5%)。

而2021年下半年GDP規模61.15萬億,全年GDP規模114.367萬億。5.5%的增速目標+通脹(GDP平減指數)3.23%=8.73%。也就是說,2022年GDP要想實現5.5%的增速,名義GDP增速得達到8.73%。

若要想完成全年GDP5.5%的經濟增長目標,那麼到2022年底,GDP規模需達到:114.367萬億*(1+8.73%)=124.351萬億。

如今2022年上半年GDP規模56.264萬億,那麼下半年GDP規模需要達到68.087萬億。

2022年下半年GDP規模要達到68.087萬億的話,推算名義增速為:(68.087萬億-61.15萬億)/61.15萬億=11.34%。所以,實際增速為:11.34%-3.23%=8.1%。

也就是說,2022年下半年經濟名義增速需要達到11.34%,實際增速需要達到8.1%,這樣才能完成全年5.5%的經濟增長目標。

毫無意外,4月份是中國宏觀經濟最黑暗的時候,而二季度經濟增速僅為0.4%,相信也會是經濟的底部。下半年,中國經濟肯定會爬出深坑,相對温和的復甦。但是,想達到8.1%的增速,很難。如果下半年再來一波大疫情,防控政策如果參照上半年的情況,宏觀經濟基本上就要進一步受損。也就是說,今年可能是有史以來,中國首次未能完成經濟增長目標,這將是一個標誌性拐點。

切勿再走老路 大基建不可以是唯一

與上半年數據公布的同一天,《彭博》報道,中國政府將撥出7.2萬億元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該規模為2009年救市方案1.8倍。

在沉寂了兩年後,2020年末,「基建狂魔」中國又上新了。﹙路透社﹚

2018年以來,中國基建投資的「黃金期」讓位於去槓桿和供給側改革。基建投資增長逐年下降。疫情開始後,基建投資增長在2021年甚至斷崖式下降至0.4%。但在近期,尤其是上海封城之後,基建投資重新回到歷史舞台。

《彭博》報道,基於官方公告分析,中國政府要準備7.2萬億元資金支持基建,當中預計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地方政府專項債、賣地相關支出、政策性銀行融資分別為2.3萬億元、3.1萬億元、7,000億元和1.1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很顯然佔了最大部分。

根據官方數據,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影響,2020年至2022年新增專項債券額度分別為3.75萬億元、3.65萬億元、3.65萬億元,持續保持較高規模。

專項債原本是「專款專用」,投資者給收益相對可靠、風險相對較小的項目提供的融資。不過,今年4月,中央財政部允許地方擴大專項債的使用範圍,包括城市網管、高質量基建、農村農業領域項目。這說明地方財政開始泛專項債化。

在一定程度上,從表面的大賬上看,以專項債貼補土地財政下滑,似乎可以在表面持平。但這樣做必須謹慎,隨着房地產市場下滑,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收入鋭減,與房地產相關的稅收收入下降,地方對專項債的依賴越來越大。這會增加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級政府的負債率。地方不能一邊告別土地財政依賴症,另一邊又新增了專項債依賴症。此外,土地財政依賴度大的地區縣市政府,地方對省級財政的轉移支付需求增加,這可能導致專項債下沉和擴大化。

債務從來不是解決債務的辦法,終歸要回到發展問題上來。房地產市場下滑太大,對地方財政衝擊太大,造成專項債發行規模大,而如此後面餘量就更有限、效益遞減。

基建投資是最容易被政府所控制,在刺激經濟的措施裏也是最有效率的,在當下經濟環境下,誠然依賴大基建投資是必須的,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其實對就業、消費、預期,作用都很小。如果只知道依賴大基建,這就是過時的政策。事實上,需要基建,但大基建不能夠是唯一的或者是最主要的。

中國高鐵里程將達到3.5萬公里。(新華社)

疫情爆發之前,中國就業結構已經轉為服務業為主。在這種情形下,擴大投資拉動就業的效果或沒有想像的那麼強。事實上,今年以來就業壓力有增無減。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更不會有消費了。這是近年來居民消費傾向降低、儲蓄傾向上升,各種刺激消費政策效果不彰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須意識到,如果不能活躍服務業生產經營及相關消費活動,即便一味擴大投資也將只是實現低水平的經濟均衡。

更要意識到,當年4萬億投資也造成了很多後溢效應——各地「大、幹、快、上」的盲目建設,造成很多重點行業產能過剩、銀行背負巨額信貸壓力,資本市場、樓市越吹越大的泡沫……「促轉變、調結構」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提上議程的。這條路徑已經走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