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從不是英國殖民地」只是認知革命的開始
香港第五波疫情最為嚴峻之際,《香港01》在《三大陷阱倒逼一場認知革命 習近平罕有指示香港穩控疫情》一文中曾提到,香港社會應該以第五波疫情作為契機,在直面與反思可見的問題與矛盾之外,也需要對更為深刻的認知陷阱進行撥亂反正,包括對放任自由主義的盲目崇拜,對歐美模式的迷思,以及對「一國兩制」本身的誤解等等。
隨着香港在掙扎一番後最終不得不「與病毒共存」,再加上內地疫情尤其是上海疫情的急速爆發,原本有望藉由第五波疫情契機推動的認知革命,隨即中途流產。不僅香港自身的認知陷阱沒有被填埋、被重視,而且港人對於內地的認知,因上海疫情防控期間發生的種種,亦進一步固化,內地不少人也從最初的「罵躺平」轉而開始羨慕香港可以自由流動。
在以上提到的大面向的認知陷阱之外,香港社會仍有不少具體面向的認知陷阱需要撥亂反正。近期引發輿論普遍關注的「香港從來都不是英國殖民地」的論述,便是其中之一。
在不少港人的既定認知裏,香港在回歸前長達150餘年的時間裏,當然是英國殖民地,這是基本歷史事實,故而今次公民科新書強調「香港不具殖民地地位」、「英國只是在香港實行殖民統治」,就是在「改寫歷史」、「推翻歷史」,是在搞「洗腦教育」。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香港回歸已經是既定事實,不管是主權還是治權都牢牢握在手裏了,再去揪這些文字遊戲有意義嗎?
在論斷「改寫歷史」以及反問之前,有必要搞清楚兩個基本前提:
首先,「香港不具殖民地地位」,這是中央長期以來的官方立場,也是國際法支持的,這次只是在公民課本中再確認。
具體來說,當年滿清政府因輸掉兩場鴉片戰爭,被迫與英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割讓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其後又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允許英國政府租借新界,為期99年。中央政府認為,這些不平等條約是滿清軍事失敗而被迫簽署的,故從未予以承認,也從來沒有放棄香港主權。對此,在課本中亦有說明,殖民地指該國享有當地的主權和治權,殖民統治則是該國擁有治權,並不擁有主權,因此香港不是英國殖民地。
中央政府的「不承認」,是有國際法作為支撐的。1969年5月22日通過的《維亞納條約法公約》第52條規定:「如果條約的締結是違反《聯合國憲章》所體現的國際法原則,以威力相威脅或使用武力而促成的,則該條約無效。」
1972年3月8日,時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黃華就香港、澳門問題致函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主席薩利姆(Salim Ahmed Salim)。據黃華本人回憶,當時中國代表團要求:「立即從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文件以及聯合國其他一切文件中,取消關於香港、澳門屬於所謂『殖民地』範疇這一錯誤提法。」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就此進行討論,並向聯合國大會提出報告,建議將香港、澳門從非殖民化名單上刪除。1972年11月8日第27屆聯合國大會上,最終以99票贊成、5票反對通過決議,批准特別委員會報告。
其次,「殖民地」和「殖民統治」,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背後的意涵卻大不同,這不僅僅是歷史問題,也關乎香港的未來。
如前所述,殖民地指該國享有當地的主權和治權,殖民統治則是該國擁有治權,並不擁有主權。1960年12月14日聯合國決議宣佈的《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主張「殖民地國家和人民」有「自決權」,而「香港從來不是殖民地」則意味着,香港從一開始就沒有「自決權」。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香港立法會前主席范徐麗泰17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一些西方媒體最近大肆炒作「新版香港教科書稱香港不曾是殖民地」,其潛在意圖是推動他們「香港曾是殖民地,有自決權並可尋求獨立」的政治敍事,在香港埋下動盪的種子。范徐麗泰提到,香港是否是殖民地,涉及到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根據聯合國有關規定,有「殖民地」地位的地區人民有「自決權」,並可建立獨立國家。因此,一些英美媒體大肆炒作香港教科書有關內容,實質上還是在試圖推動「港獨」「自決公投」等長年以來滲透香港的錯誤概念。
「中國從未放棄對香港的主權,也沒有承認過英國對香港統治的合法性」,范徐麗泰表示,「我們始終用的表述都是,『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特區政府現在在做的,只是逐漸闡明並糾正這些西方長年以來希望香港人接受的錯誤概念,「只有香港的教師和學生們都能正確認識歷史,才能避免類似『要求香港自決公投』的事件再次發生。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是對被西方扭曲了的歷史敍事的一次撥亂反正。」
所以,「香港從來不是英國殖民地」,並不是人們想當然的「改寫歷史」、「洗腦教育」,而是回歸到基本的歷史事實。只不過,要想讓普羅大眾從一開始就搞清楚「殖民地」和「殖民統治」的區別,並不容易。
一方面,回歸之初這些基本的概念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有進行及時的撥亂反正,擱置到了今天,自然衍生出了諸多不適感和排拒心理;另一方面,因修例風波強烈刺激了中央,擔心香港淪為不設防的城市,反共基地,乃至走向自決獨立,故而以雷霆手段推出了「香港國安法」,修改了選舉制度,並在教育、傳媒等多個領域撥亂反正,雖然中央對港擁有全面管治權,對「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承擔最終責任,但因這些動作都是在修例風波的延長線上,不少港人還是會將其理解為「刺激——反應」的結果,而非基於更長曆史脈絡和國際法支撐的基本事實呈現,這也是今天香港社會在看待中央舉措時的現實和大背景。
還有不到十天的時間,就是香港回歸25周年的正日子,目前各方的慶祝活動已經在陸續展開,圍繞國家主席習近平會否訪港的猜測亦不間斷。放在25年的時間周期裏,香港有過鼎盛和輝煌,也有過混亂和躁動,尤其是過去三年發生的大小事變,如今回頭看,雖然偶然性之外有更大的必然性,但仍讓很多人始料未及、猝不及防。於是當陪伴港人46年的珍寶海鮮舫沉沒的消息傳來,人們不免唏噓:這是一個隱喻,也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香港如何在大風大浪之後再出發,就像百年不遇的疫情給人們帶來的認知衝擊一樣,香港也需要從認知和觀念層面破除迷思。「香港從來不是英國殖民地」,只是認知革命的開始,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對放任自由主義的盲目崇拜,對歐美模式的迷思,以及對「一國兩制」本身的誤解等等,亦需要撥亂反正。而這,是遠比理清楚「香港從來不是英國殖民地」更難的,也是關乎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