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常時期的萬人大會釋放何種信號?
已經許久沒有一場會議能像5月25日的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那麼引人關注了。自5月25日傳出大會將要召開的消息後,許多人通過網絡奔走相告,翹首以盼。會議結束後在網絡上流傳的一份講話錄音的萬字整理稿,真實性雖未被確認,但還是被爭相傳閲。此情此景,反映出了大眾和市場對於經濟發展的急切心理。
據《經濟觀察報》在會前的報道,大會從國務院直達縣一級,「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按照全國2844個區縣計算,規模超過十萬人。如此大的規模,是歷史罕見的。上一次這麼大陣勢還是2020年2月,面對當時新冠疫情的肆虐,中央政府召開了一場直達縣團級幹部的17萬人大會。事後證明,17萬人大會確實對全國各級官員集中精力防控疫情起到了動員作用。如今,時隔兩年,中央政府再度召開如此大規模的大會,用意自然是動員全國各級官員集中精力穩住中國經濟大盤。
財經自媒體吳曉波頻道撰文《穩住經濟大盤,一場10萬人的動員會之後》表示:「非同尋常的規模,也引來非同尋常的關注。一位財經研究者感嘆:整個金融圈,從來沒有像今天(5月25日)下午這樣,這麼認真逐字逐句地學習一場會議的精神。」
微信公眾號智谷趨勢則分析稱,「這應該是3月底中國經濟遭遇國內外超預期變化,出現不利局面以來,我所看到過的最掏心窩子的談話」。這兩個自媒體的說法或許有渲染成分,但這次大會所引起的廣泛關注程度確實是近年來所少見。
目前關於今次大會的全文尚未公布,單從新華社的報道來看,至少有以下六個點值得關注。一是指出了當前中國經濟的困境,「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來,就業、工業生產、用電貨運等指標明顯走低,困難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嚴重衝擊時還大」。
二是對鄧小平時代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論述的再次確認,「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做好疫情防控需要財力物力保障,保就業保民生防風險都需要發展作支撐」。過去一年以來,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教授多次談到類似觀點。
三是確定目前形勢下經濟發展目標,「當前正處於決定全年經濟走勢的關鍵節點,必須搶抓時間窗口,努力推動經濟重回正常軌道」,「着力保市場主體以保就業保民生,保護中國經濟韌性,努力確保二季度經濟實現合理增長和失業率儘快下降,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四是給各部門和地方政府提要求,「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6方面33條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5月底前要出台可操作的實施細則、應出盡出」。
五是防疫和經濟不能顧此失彼,「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完成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全面把握,防止單打一、一刀切」。六是會督查各地落實經濟發展工作,「國務院26日將向12個省派出督查組,對政策落實和配套開展專項督查」,「對各地二季度經濟主要指標,將由國家統計部門依法依規實事求是分省公布,國務院對相關工作情況予以通報」。
正如一些分析所言,這是一場「講困難、擺事實、抓落實、強監督」的會議,對於提振社會和市場信心,督促從中央到地方各部門重視經濟民生問題具有積極作用。
最近,林毅夫教授在《中國經濟的重大新挑戰與應對》一文中寫道:「從國內的經濟挑戰來講,我們從去年以來面臨的三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我個人覺得最關鍵的是預期轉弱,因為預期轉弱以後,大家投資就沒有信心,供給就會減少,供應鏈受到衝擊,也失掉了克服困難的動力,進一步傳導就會帶來就業下降,收入不增長,最終需求也會收縮。所以,三重壓力中最關鍵的是預期轉弱。」
他認為,「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和重樹信心一樣重要,是堅定經濟發展這一重心,去年的經濟工作會上再次強調,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一定要把這項認識落實到位,在發展中解決國內國外的問題,否則只會使問題更多」。某種程度上講,今次萬人大會正是意在重建信心,回歸「發展是硬道理」。
一段時間以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讓網上不少人有意無意之間忽略最大發展中國家的現實國情,誤以為中國今後的工作關鍵與核心不再是經濟,還是由於一些人對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發展是硬道理」有誤解,片面將過去一些年中國社會出現的環境污染、資源浪費、貧富分化和道德危機等問題歸咎於經濟快速發展,導致整個社會一度流行一種對經濟快速發展有所輕忽的觀念。
殊不知,不論是中國歷史經驗所總結出來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民以食為天」,還是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說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抑或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總結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所確立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都在說明任何一個社會的長治久安和富強都離不開經濟發展。
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說過,「中國只要不搞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的確如此,沒有經濟發展作為基石,人民的美好生活將難以為繼,國家的宏圖偉業將是無源之水。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近日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善良、智慧的人民,給點陽光就燦爛。大災大疫之年,要休養生息、涵養水源,不着急、不折騰、不樹敵、不空談、不高調。儘管我們面臨各種內外挑戰、壓力,但我想,只要我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讓人民安居樂業、充滿信心,就沒有什麼我們戰勝不了的困難。」從中國歷史發展經驗來說,管清友的說法是在理的。不計其數的中國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正是中國能持續發展的最根本的驅動力。
如今萬人經濟大會已經釋放出形勢刻不容緩,經濟民生工作迫在眉睫的的強烈信號。接下來的關鍵是,治理能力參差不齊的不同部門、地區,怎樣才能在防疫的同時盡最大努力保障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怎樣重新建立公眾和市場已經明顯轉弱的預期,怎樣在當前形勢下最大程度激發大眾尤其是企業家、專業人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畢竟,行動勝於言語,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信心的建立和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視,只有實實在在轉化到具體的政策措施和行動上,才能產生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