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中國「除了胡錫進,沒人關心經濟了」?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連日來,一篇網文《除了胡錫進,沒人關心經濟了》火遍網絡,據說連歷來低調的騰訊公司創辦人馬化騰都讚賞和分享這篇文章。胡錫進本人同樣回應了這篇文章。他在《關心經濟的豈止老胡!請不要給我戴高帽》一文中寫道:「各地黨委政府哪有不關心域內經濟的,很多專家更是以論述經濟為己長。老胡只是個媒體人,帶着自己的敏感,去參與、推動必要的討論和聚焦。」胡錫進的回應被不少人調侃為他心虛了、害怕了,不想在當前輿論氛圍下成為承受壓力的話題中心人物。

拋開人們對胡錫進的調侃不談,言歸正傳地說,關心中國經濟的人不只是胡錫進,哪怕在網絡大V和知識階層中,同樣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關心經濟。常年關注人口問題的攜程集團創始人梁建章和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最近都有關心經濟。像《除了胡錫進,沒人關心經濟了》一文的作者張明揚先生,看似在說「我也不想關心了」,但其實字裏行間,處處透露着關心經濟。他在文中說到的兩個人,經濟學家李稻葵和財經作家吳曉波同樣都關心經濟,只不過前者關心的方式非常彎彎繞繞,把真實想法藏在讚揚中國防疫成績的敍事中,容易讓人覺得他是一個不知民間疾苦的馬屁經濟學家,而後者的關心則帶有某種既懇切又悲涼的複雜心情。

稍微了解下過去大半年中國經濟形勢的人,都不難發現,當下中國從上到下對經濟的關心程度為過去數年之最。他們當中有政策制定者、執行者,有包括經濟學家和財經人士在內的知識階層,有企業主、打工人、個體户和普羅大眾。如果說2019年底之前,中國輿論場還在不同程度上流行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質疑,批評片面強調經濟增長帶來的一系列副作用,那麼在過去兩年尤其是最近大半年以來,重新關心經濟發展,擔心經濟下行壓力已經再次成為非常普遍的社會氛圍。

今年1月,胡錫進便敏鋭捕捉到這一社會氛圍,他在《越來越多的人有了經濟下滑的預期和焦慮,這非常值得重視》一文中寫道:「最近老胡在周圍聽到有越來越多的人表達對中國經濟疲弱,今年實際增長可能掉到5%以下甚至更低的焦慮。我覺得這種信心的缺失是個嚴重問題,它顯然對應了經濟工作的一些真實問題。我想說,保持經濟強勁是中國內外所有戰略主動性的根,是基石的基石。一旦經濟出現非合理的趨勢性下滑,將很可能轉化為若隱若現的政治後果。所以,我們決不能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經濟就是最大的政治,中國沒有資本經濟上熄火、休整一陣子。我們這個國家不進則退,不進則險。對此我們需要有非常清醒的認識。」

同樣是在今年1月,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教授便已對中國經濟發出預警。他當時就作出預測,「總的來說,2022年,我國的外需可能會相當疲軟,外需的減少自然會對我國經濟產生影響」,「國際國內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信心」可能會被影響。他建議,「我們要應對這種可能性,最好是仍保持比較高速的經濟增長」。不同於近年來中國輿論場常見的一種觀點——中國經濟不可能也不應該再以快速增長作為目標,林毅夫教授反覆主張「今年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速是政治,是大局」。他不厭其煩地表示,「快速發展仍是中國未來30年關鍵中的關鍵」,「發展是中國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這其實是對鄧小平時代說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的再次確認和回歸,言外之意是希望當下中國能一心一意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減少一些與經濟無關的活動、運動、事務對經濟發展的不必要影響。

中國經濟發展走勢受到外界關注。(新華社)

最近,林毅夫教授的一個說法「到2049年,中國經濟規模將達到美國的兩倍」引來不少爭議,被批評脱離實際,與當下許多中國人的切身感受有相當大的落差。但其實他這個說法是有其邏輯、依據和前提,並且是他過去很長時間以來的一貫說法,至少早在一年前他便談到類似觀點。林毅夫這樣講其實是在當前中美博弈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告訴中國人,現代世界的國與國競爭的關鍵是經濟綜合實力,中國只要踏踏實實地發展經濟,便能從根本上和平化解來自美國的遏制壓力。這樣的觀點是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與網上那些驕傲自大,意氣用事,片面主張與美國硬碰硬,忽略中國的現實國情和中國人對於和平發展的價值追求的觀點,高下立判。但無奈今天中國輿論場,有太多的人不願意去了解他人觀點的來龍去脈,去傾聽對方的話語邏輯和事實依據,僅僅因為一言不合便動不動怒從心起,口誅筆伐。

在分享中美經濟競爭觀點的同時,林毅夫教授同樣談到中國各地防疫,「在落實上面要科學、要有效、不能層層加碼」。他說,「在一些封控的城市,很多中小微企業已經到了瀕臨破產邊緣」,「在這種狀況下,一定要出台有效的政策來幫助這些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像減稅、免稅、減租金、貸款延期等等一系列的措施,這些是必要做的」,「最近不管在縣以上還是縣以下的消費都出現了崩塌式的下跌」,「建議在這些封控的地方,每個家庭發1000塊錢人民幣支持他們的消費」。

除此之外,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講席教授、副院長黃益平最近在2022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表示,「經濟形勢到了應該採取不計一切代價政策的時候」,「目前客觀的問題是很多企業和家庭在抗疫第三個年頭時流動性變成了非常大的問題,如果流動性斷裂,即便他們的資產負債表沒有問題,生存也會有困難」。

既然過去大半年有那麼多人在以自己的方法和話語模式關心經濟,有那麼密集的各種與經濟相關的會議召開和政策舉措,那為何《除了胡錫進,沒人關心經濟了》一文還能引起如此廣泛的共鳴?答案或許是政策制定者、智囊們、經濟學家對於經濟的關心,未能讓社會大眾、民營企業、市場切實感受到,前者和後者彷彿置身於平行世界,前者對於重振經濟的努力是一回事,後者的困難、焦慮又是一回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除了胡錫進,沒人關心經濟了》一文的說法儘管不太嚴謹,有待商榷,關心經濟正再一次成為社會共識,但確實擊中了當下社會許多人的痛點,與他們對於經濟形勢的焦慮情緒相契合。怎麼重新建立大眾對於經濟的信心和預期,早日讓中國經濟重新煥發活力,越來越成為當下中國最為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