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州槍擊案︱1死5傷的悲劇 不該成為另一場仇恨動員的起點
美國南加州「爾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5月15日發生釀成一死五傷的槍擊案,震驚各界。當眾人為死者哀悼、為傷者祈福時,台灣內部的焦點很快地聚集到嫌疑人周文偉的身上,從他的出生與政治立場尋找各種蛛絲馬跡,引向了另一場源自於身份認同的論戰,背後能夠看到台海局勢高度對立之下的情緒投射。
當前台灣網路輿論的風向,在香港也得到了「共振」。香港時事評論者陶傑認為,此事背景並不單純,周嫌「為『武力統一台灣』在美國加州開了愛國的第一槍」。而出身於香港的學者沈旭暉,則在臉書(Facebook)發文評論,指這宗加州「老紅統」槍擊案背景並不簡單,「這是非常、非常恐怖的政治仇殺,足以影響和華裔有關的國際秩序。」
從「中國移民」到「台灣出生」
這場槍擊案消息傳到台灣之初,在性質上轉變為政治認同對立已不可避免。起先台灣多家主要媒體都在標題上稱周文偉為「中國移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認知,則是由於美國當地警長巴恩斯(Darn Barnes)等人在記者會上的說法,指周是來自於中國的移民(Chou as an immigrant from China),並根據在其車內發現的字條,研判周不認同「台灣是獨立於中國的國家」且「對中國和台灣之間的政治緊張局勢不滿」,從而懷疑此案件為「出於政治動機的仇恨事件」,並朝此方向進行調查。美聯社記者的推特(Twitter)發文與相關報道,亦引述了以上的初判,並成為台灣媒體的援引根據。
當天相關報道發出後,台灣網上情緒已按捺不住。一方面為救人犧牲的台裔醫師鄭達志感到不捨,同時又悲憤於「中國移民」槍殺了「台灣人」,對於「中國人」的氣憤情緒正在醖釀。
不過台灣官方駐洛杉磯辦事處很快做出調查,確認周文偉其實於1953年出生在台灣,且應該是在台灣當完預官才出國。至於美方原來「誤認」周出生於中國大陸,駐洛杉磯辦事處也對此進行還原,由於早年台灣人持有護照的出生地,係以英文寫為「Republic of China」,再加上當時申請到美國移民官方文件的出生地多寫「中國」(China),而周可能在申請美國護照的文件上亦寫「中國」為出生地,從而讓美方有此認定。除此之外,亦有人查出周文偉是台中一中32屆畢業生。
倡「清查統派」與「立法管制」
經由台灣駐美辦事處的澄清,「中國人殺台灣人」的說法已不成立,網路風向迅速轉移到「外省二代殺台灣人」的論調。此時林靜儀等民進黨立委,以及親綠的網路平台,紛紛轉發周文偉曾經參加拉斯維加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的活動照片,周在照片中展示支持韓國瑜的標語,上面還寫有「迅猛滅獨妖」等字句;另有消息指周曾經擔任拉斯維加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的理事。
蔓延中的情緒便在這個轉折點爆發出來,焦點幾乎集中到了周「深藍」/「紅統」的「反台獨」的立場,以及「和統會」的組織上面。有看法特別強調了「和統會」是中共外圍統戰組織,並指周是「滯台留美中國移民」成為了中共統戰組織幹部。
儘管拉斯維加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顧雅文接受香港中評社記者訪問時,強烈譴責周的極端違法行為,並表示周是該會2019年4月成立時「不請自到」的,與他談話後覺得其思想太偏激便保持了距離,而周亦於當年下半年後未再參加該會活動。但台灣網路輿論已進一步發酵上綱,指該事件「就是想侵略台灣的中國人再次對台灣人發動種族滅絕的屠殺行動」,還有在美的台灣學者撰文認定「支持中共(尤其支持中共的各種論述與宣傳),就是助長仇恨犯罪」,也出現了「韓粉殺人」以及「出生台灣的中國人不算台灣人」等說法。
民進黨立委林靜儀認為,這宗槍擊案「是意識形態成為種族屠殺的理由」,並主張台灣「必須正視具中國統戰背景的仇恨言論和組織」。民進黨立委羅致政則以台灣統派人士「斬首」八田與一銅像為例,指台灣需要嚴格檢視相關立法,希望草擬仇恨罪的罰責。此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與台灣教授協會於5月18日上午召開記者會,憂心該事件出現模仿效應,故呼籲台灣政府「清查統派團體」,並加速立法,「用法律管治極端團體、中共代理人危害台灣」。
「化解仇恨」抑或「動員仇恨」
事態延燒至今,可以看到台灣政治人物與部分輿論,將這宗槍擊案背後涉及的統獨矛盾,進一步移情為「中共武統台灣」的一種「預演」,從而號召起而反抗。也可以看到在各方論述變化的過程中,「中國人」、「外省人」、「統派」、「國民黨」、「韓粉」等等身份政治延伸出來的各種「標籤」,也開始在台灣內部發作,根據不同的政治意見和認同立場劃分敵我、非此即彼,並以此判斷是否「有資格」當「台灣人」。
一個擁有57萬人追蹤的臉書專頁論及犯案人背景時如此評述:「滿口塔綠班的恐怖分子,韓粉一不爽就會槍殺人,想要統一的都是恐怖分子,外省人都是犯罪預備軍,統促黨就是恐怖分子,KMT (國民黨)也半斤八兩」。無論這段話是否在反諷,依舊透露了當前台灣網路輿論場千夫所指的聲討對象。
就此態勢而言,槍擊案本身的真相,兇嫌真實的作案動機,以及隱藏於其後的兩岸複雜歷史糾葛、在美「台僑」的認同矛盾,甚至是台灣社會內部被政黨政治激化出來的對立,這些需要謹慎看待的脈絡,很有可能又將被「抗中保台」的集體氛圍給收攏進去。
台灣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廖元豪在臉書上分享了出版人陳穎青的看法,提問台灣社會要把這場槍擊案「視為悲劇,避免再發生」,還是要「視為機會,可以好好在台灣清除異己呢?」曾三度派駐美國的台灣前外交官介文汲也回憶,指「職業外交官對統派獨派的僑社都是中立的,他們藍綠之間是互不往來,對議題有不同的意見,常常跟他們說,大家都是為了台灣好,台灣的政治讓人民可以表達意見,所以應該包容不同的意見」,他並呼籲政治人物不要利用這個悲劇也不要挑動。
開槍殺人當然是一件罪無可逭的惡行,也沒有人會對此傷害生命的暴行辯護或開脱。然而如果這場悲劇象徵着兩岸關係和華人地區對立衝突的縮影,應該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心力加以化解,而不該成為另一場仇恨動員的起點。